伴随监管层多通道审批制度的开闸,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基金产品“大跃进”拉开序幕,月均20只新产品成立的高频发行使得渠道症结再次凸显。
基金意识到,在渠道为个别寡头所垄断的销售格局下,所谓的“扩容”大部分情况下只不过是银行与基金公司不对等关系的“交易”。由此,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销售渠道体系的形成便成了基金行业热切期盼的梦想。
当梦想照进现实,当下的基金销售渠道呈现出怎样一种生态特征?所谓的多元化发展突破口会出现在何处?这对于基金行业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本期调查将镜头推向或许正处于变革黎明前的基金销售渠道。
基金:
销售困境 期盼变局
108只,这是今年上半年新成立基金(A、B基金合并)的数目,如果将A、B基金分开算,上半年的发行频率已经超过了月均成立20只的水平;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是64只,即便是2010年全年成立的新基金也“只有”153只,或许说“只有”并不恰当,因为一年成立153只新基金在此前国内基金行业发展历史中已是最高纪录。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纷纷宣布将密集申报发行新产品。有公司计划年内上报8只,有的则制定了10只的目标。证监会公布的新基金产品申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下旬,今年以来获批新基金总数为146只,而申报还在继续进行。业内人士预测,按照目前的审批和发行速度,全年成立的新基金数量有望达到200只。
与热火朝天的发行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金发行的效率似乎并不“给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今年以来新基金总募集规模为1769.25亿元,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为16.38亿元。去年同期,新基金总募集规模1110.52亿元,平均募集规模17.35亿元,而去年全年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为19.94亿元,从中不难发现,今年新基金发行的平均首募规模出现下降。
尤其是临近上半年收官,市场资金紧缺,作为基金销售最主要渠道的银行为了应对存贷比考核,将销售热情转至大面积发行理财产品上,新基金首募规模“每况愈下”,某基金发行首日颗粒无收、某基金发行清淡不得已延长募集期的消息开始见诸报端。
统计显示,6月以来基金首募平均规模仅为10.41亿份,三分之二新基金都不满10亿元,规模最小的一只联接基金首募吸金仅为2.89亿元。
“太难发了。”不少基金公司渠道人员发出如此感慨。在他们看来,渠道拥堵是导致新基金发行效率下降的最直接因素:“合作的银行就这么几家,几十家基金公司都要发新基金,有的同时发三、四只产品,银行连档期都排不过来,‘注意力分散’了发行效率自然下降;另外银行目前的很大一个任务是揽存,一旦银行‘有自己的想法’,在基金销售商往往热情不足,我们便不得不面对首募清淡的结果”。
TAG:|基金|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