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纺织印染行业的产业层次非一蹴而就,急促的发展步履却时不我待。现实决定了西夏墅镇必须寻找到另一只“动力引擎”。
待字闺中近四十年的西夏墅工具行业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终于掀起了红盖头。
倾力打造工具产业集群
以培育新型制造加工中心为主题,以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为主线,规划千亩土地,组建刀具重量级产业集群,实施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蛰居我区西北一隅的西夏墅镇不久前对外公布了其工业化发展新路径??建设全国最大工具产业集群,将西夏墅打造成为全国工具之乡。
镇长季晓东透露,按照规划,三年后西夏墅镇工具产业产值将突破20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
尽管这一规划及其目标,与眼下该镇大多数工具企业生产环境差、设备陈旧、企业规模偏小、市场混乱等现实形成较大反差,但没有人怀疑这一雄心的可操作性??近四十年积淀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是支撑这一雄心的基础。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西夏墅工具产业集群建设,一期工程在投资额和直接效益上还称不上“大手笔”,但以此为平台重组整合的该镇民营工具产业将显现出很强的后发优势。项目的启动将会促使更多的工具企业朝着相互依存、有序竞争的格局发展,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挖掘出更大的市场潜力,改善分散落后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状况,树立起“西夏墅工具”品牌新形象。
记者了解到,一期工程主要吸纳安置该镇工具行业协会约80家成员企业进入园区。
盛名之下的喜与忧
工具行业,尤其是刀具行业,在西夏墅源起于六十年代后期,发展于八十年代中期,繁荣于九十年代初期。
目前,全镇刀具企业达300多家,产品覆盖全国刀具市场的10%,其中硬质合金可转位铣刀的全国刀具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形成了“西夏墅刀具”品牌,去年全镇刀具工业产值近11.25亿元,仅此项财政收入就达7912万元,上缴利税8830万元。
令西夏墅人颇感自豪的是:广泛使用于制造业绝大多数领域的各类刀具,其产量不是全国最大的,技术也不是最先进的,但品种却是最齐全的。特别是在非标准刀具领域,产品包罗万象,以小批量、多品种、全系列的显著特点,在全国非标准刀具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焊接刀具领域,如果在西夏墅找不到,那么在全国任何地方也很难找到,”成为对这里的刀具产品形象描述。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非标准刀具,西夏墅任何一家企业的生产图纸都有几千张,也就是说,每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品种都在上千种以上。凡事有利有弊,这也就决定了西夏墅刀具难上规模。
300多家企业中,500万元销售以上企业不足10%,家庭作坊式企业占5成,大多刀具厂仍因资金不足而设备陈旧,加上基本没有途径吸收新技术,其生产的低端产品渐渐无法满足对精度和硬度有更高要求的客户。与此同时,随着原材料价格迅猛上涨,为了争夺市场,刀具厂家之间纷纷参与价格混战,刀具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的局面,刀具行业的发展在无谓的内耗中受到制约。
“西夏墅刀具市场的无序竞争正导致其固有优势逐渐丧失,面临重重危机”。也正是看准了病症所在,该镇党委、政府推出了产业集约发展概念。
技术为王创新发展
近四十年发展,造就了西夏墅刀具制造业从原材料供应、配件配套厂、产品技术研发机构、成品生产企业、质量检验机构、销售网络和营销经纪人以及信息、运输等服务紧密联系的产业链。
“但这个链条还相当脆弱,个别环节还处于萌芽状态。”该镇一位企业经营者道出了目前西夏墅刀具产业存在四大软肋:硬质刀具材料大多依靠进口,成本高;产品研发基础薄弱;企业关联度不强;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不高。其中,原材料是最大瓶颈,采用国内材料,品质上得不到保障,引进进口材料,价格昂贵。
去年镇政府拨出近百万元专项资金,将开发新型刀具材料做为突破口,联合三家企业工具研究所,并与多所知名院校一起研发新型刀具材料,获得成功。
目前已有多家企业组织生产,这些产品除了在本地企业使用外,还开始向外地企业供货,自主研发生产的刀具制造材料,不仅解决了产业结构问题,缓解了两夏墅刀具优质原材料的短缺,增加了新的增长点,而且拥有了自己在本领域的知识产权,更重要的是以自主生产原材料统领着本地刀具材料供应市场,进一步促进了原材料市场的发展,该镇己发展各种材料供应企业30多家,成为全国重点刀具材料供应基地之一。
季晓东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建设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拥有产品开发、质量监测、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的公共技术平台,把西夏墅打造成全国工具制造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