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逻辑
第一,Uber逻辑是真正的去中间化,甚至完全省去价值传递环节
马化腾说,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对原有传统行业起到很大的升级换代作用。
中国的互联网一直在价值传递环节革命,也就是中间环节革命,这是很大的问题。金焕民老师一直质疑电商,我认为就是这个原因。德国的工业4.0就是价值创造环节。中国电商不仅没有价值创造,还通过低价挤压了价值创造的空间。比如,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新主流换挡的时候,电商价格战却成了主流。
随着IOT的普及,互联网的信息会海量增加,无论多么强大的平台,只要是价值传递的中间环节,都无法解决海量信息与注意力稀缺的矛盾,而Uber逻辑解决了这个矛盾。
第二,Uber逻辑动员了社会冗余资源,即大量闲置资源
工业文明时代创造了大量的资源,但也形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Uber、Airbnb,都是对社会冗余资源的利用,价值很大。有人说,只要洛杉矶有15%的人拼车,就能解决堵车问题。冗余资源参与整合,边际成本很低,也拉低了运营成本。
第三,原来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组织,Uber逻辑却能让个体参与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从个体到组织,再到个体,这是螺旋式上升,不再是简单的回归。
第四,Uber逻辑是智能链接、自动链接
现在的信息源太多,IOT普及后会更多,大数据最后表现为智能!
第五,Uber逻辑已经无限接近消除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永远存在,商业社会依赖信息不对称,所以,随着Uber逻辑向其他领域延伸,商业的活跃度或许会下降。所谓商业领域,就是马化腾所讲的价值传递领域。
农业社会,商业的不对称主要产生于地理跨度,迁徙的商人有更大的信息不对称;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更多地掌握在媒体手中,媒体制造了新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大众媒体的信息轰炸,强化了信息不对称。
现在的互联网平台,正在做着传统媒体做的事情,现在的互联网传播,其实就是一场动员新媒体的公关运动。
第六,Uber逻辑中,双方是对等的
滴滴快的把决定权交给了司机,这对消费者不公平。Uber只有乘客上车后,司机才知道目的地。
现在大数据流行,但都是为厂商服务。这不公平。
平台的结构性缺陷,决定了它可以礼貌性尊重消费者,但利益决定了它不会真正公平对待消费者。因为一切格局是按钱分配的。
Uber是孤例,还是革命?
Uber到底是一个行业的特例,还是有普世价值的互联网革命?
这取决于你看到的是Uber模式,还是Uber逻辑。我今天讲的是Uber逻辑。Uber逻辑就是看到本质、核心。
商业里,有三条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核心是信息流,其他附属于信息流,或由信息流衍生。
有人质疑,对于实体性产品,Uber行不通;对于组织,Uber行不通。
但现在,Uber逻辑已经在很多地方应用,史贤龙老师举了几个例子,简单点的:以前买车票、查询都很不方便,现在只要选择几个条件,比如出发地、到达地、时间、车型,符合条件的车票信息一目了然。
复杂点的:比如要买服装,为什么不能像“今日头条”那样,选择几个条件,然后定制页面,不用到淘宝或天猫逛了。现在淘宝虽然也利用了大数据,比如根据过去的购物倾向,提供了类似的服务,但还是平台思维占主流。
Uber只要能解决信息智能传递问题,那么一切都不在话下。
我们现在接受的商业逻辑,基本上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逻辑,以低成本工业化大生产为主要目标,组织理论、科学管理,都是为规模化大生产服务的。
Uber逻辑代表了信息文明的核心逻辑。互联网智能能够击穿一切壁垒,首先是信息透明度增加,商业空间被压缩。其次是规模、组织、资金壁垒。
Uber逻辑的另一个核心,就是把注意力挤压到价值创造领域,这才是真正竞争力的核心。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未来就在价值创造领域。
我曾经认为,创意领域是最难应用Uber逻辑的,后来发现了Verlocal,我算是真正领教了,Uber逻辑几乎能应用于一切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