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生长的中国光伏行业正在减慢前行的脚步。
在欧洲国家逐步减少政策性补贴和国内市场启动艰难的双重作用下,风光无限的光伏行业正面临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又一次“大考”,行业洗牌正悄然逼近。
在江西,6月7日,赛维LDK发表201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营业收入7.633亿美元,相比上季度降低16.8%;
在河北,6月11日,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表示,“行业冬天即将来临,洗牌不可避免。”
“光伏行业市场将会出现分化,处在第一集团的将不超过10家企业,其余企业将成为第二集团并逐渐式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达成说。
外国政策制约大
6月9日至11日,光伏行业盛会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光伏展会INTER SOLAR正式举办,与热烈的场面相比,签约数量寥寥。
春江水暖鸭先知,光伏行业的带头大哥们最先感受到了大考的来临。
“英利参加此次会议更多是为了展示英利品牌文化,为企业长久发展打基础。”全程参加了此次展会的英利董事长苗连生表示。
参展的超过300多家中国企业大多抱着瞧着看的心态,不能只凭借一次展会解决所有问题。吴达成说,“德国和意大利政府相继调整了对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不可小视。”
继德国政府决定削减16%的光伏补贴之后,4月1日,意大利政府出台了新的光伏补贴政策,从当日起至2012年年底,将光伏补贴削减15%-20%; 2013??2015年将光伏补贴再削减30%-35%。
在欧洲,德国和意大利是最热心太阳能光伏的国家,政府给予的行业补贴使这两个国家在光伏发电装机上占据了全球的70%光伏装机市场份额,其政策变动牵一发动全身,示范效应明显。
事实上,作为新兴行业,中国光伏产业在几年内从无到有经历了快速生长,离不开欧洲国家对清洁能源的热切渴望以及背后的政策补贴。“目前,光伏发电在成本上还不能与传统能源抗衡,补贴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光伏专家邝少平说。
“光伏行业不能总依靠政策补贴吃饭,增强产业竞争力,利用技术尽快把价格降下来,才是重要的。”邝少平表示,“规模大的企业通过自身降低成本来应对补贴削减,但大量中小企业将丧失竞争力。”
TAG:|光伏行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