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青啤海外市场的开拓步伐,早在上个世纪,他们就通过国外代理、定牌生产以及渠道建设等多种方式,进行海外市场的经营。
从代理商销售,到自主经营,再到当地建厂当地销售??供应链在缩短,市场份额与品牌影响力在增加。怎样将品牌的海外影响力进行价值变现,这是青啤当前国际化路径的现实问题。
有一个趋势:在成本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面临着由成本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的现实压力。但对青岛啤酒这样具有历史积淀,也已初具国际品牌知名度的企业而言,借助品牌变现,实现由价格战向价值战的成功转型,机遇比挑战似乎更大。
青啤是国内少有的在国外具有一定美誉度的中高端消费品牌,但限于之前产品输出的模式,青啤的海外市场渗透程度,远远比不上品牌扩张的版图。于是,青啤开始尝试在海外建厂,输出品牌的同时,赢得销售业绩,扩大市场份额。
2011年10月,青啤在泰国建了一个生产基地,这是青啤在资本国际化之后,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实现供应链全球化管理的首次尝试。具体到东南亚市场实行的将是“当地产销”模式,压缩管理链和供应链,提高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
纵观青啤海外市场的开拓步伐,早在上个世纪,他们就通过国外代理、定牌生产以及渠道建设等多种方式,进行海外市场的经营。此后经历了家门口的国际化竞争、海外品牌再造等步骤,各个过程层层递进,直至海外建厂,为中国消费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提供了一种稳健的探索路径。
产品外销不孚众望
2005年,青岛啤酒如愿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对于青啤来讲,成为奥运赞助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奥运营销,而是基于拓展海外市场的战略目的。青岛啤酒制订了持续7年的营销战略,展开了一系列的“奥运营销”和“后奥运营销(牵手NBA)”活动,试图把奥运营销转化成企业的营销奥运,借助奥运平台最大限度提升品牌价值。
青啤的品牌有百年历史,其影响力无需多言。当前,青啤的品牌价值也超过了500亿元人民币,并跻身世界品牌500强。“中国的品牌,国际的形象”,用这样的词语概括青岛啤酒,丝毫不为过。但是针对青啤也有另外一种评价:“全球化的品牌影响,区域化的市场范围”。怎样利用品牌赚取利润,将品牌影响力充分变现,是青啤拓展国际市场的现实问题。
在全球销售市场的地域布局上,早在1947年青岛啤酒就开始在东南亚市场销售;由于与欧洲的渊源,20世纪50年代,青岛啤酒开始出口欧洲,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欧洲的销量大幅增加;1978年青岛啤酒开始出口美国市场。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青啤大致形成了东南亚、欧洲和美洲三足鼎立的格局。
作为中国啤酒出口的主力,青啤的出口量一直占国内啤酒出口总量的50%以上。但是2000年之前,啤酒出口更多是依靠代理商、分销商实现的。
目前,青岛啤酒在海外市场的管理机制大致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美国市场采用的海外代理商机制。早在30年前,进军海外市场的时候,青啤对海外市场不太熟悉,完全没有市场营销概念,不得不实行这种代理商机制。在开拓海外市场的初期,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美国总代理公司莫纳克公司的包装下,青啤在美国市场成为最畅销的亚洲品牌和售价最高的啤酒之一。
第二种是海外分公司管理模式。在澳洲市场和欧洲市场,青啤由海外分公司进行市场管理,由当地代理商负责市场销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美市场实施的海外代理人机制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在欧洲市场上,青啤代理主要是由两家公司来做,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经常无序竞争,使得青啤销售混乱,库存大量积压。
于是第三种营销机制开始出现。在中国香港市场、加拿大市场和东南亚市场,青啤成立分公司统一管理市场,由当地代理商负责市场销售的经销方式。
但综合来看,青啤的品牌影响力虽广,但无论从销售额还是从市场份额来看,青啤的海外扩张只是停留在产品外销的层面。
而且,青啤也不愿意继续扮演一个中国制造式的“代工企业”,仅反是将产品运到了海外赶个远集,而品牌附加值难以充分体现。
用青啤董事长金志国的话说就是:“青啤所要的国际化不是结果的国际化,而是追求在国际市场整合、配置资源,并把产品销售到全球。也就是资本运作过程和结果共同的国际化。”
很显然,青啤不满足于卖产品赚外汇,而是要主动“出海”。真正打造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并用品牌为市场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和更多商机的国际化大公司。
TAG:|青岛啤酒|市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