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在于二者运营模式的不同。国内便利店大多为轻资产模式运营,即从事传统食品百货,是大超市的浓缩版。而外资便利店更倾向于重资产,即出售日配产品,例如快餐、牛奶等。这个重要发现,让全时一开始就走上了重资产的运营模式。
2014年年末,全时推出了二代店铺,进一步提高了日配产品的比重,整合快餐和饮品。其目的在于,打造更适合互联网发展的产品结构。预计,未来全时日配品的占比将会上升到70%。
正是因为这样的重资产模式,全时才更有能力去承受来自租金和人员的压力,获得高品质的用户群体。
导流抓住核心价值
便利店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即价格相对低廉的流量。目前全时主要的消费者,来自周边的写字楼。人群相对固定,且为刚需。到便利店购物已经成为很多白领人士工作之余的生活方式,透透气,抽根烟,让大脑得到片刻的休息。
与此同时,反观线上,张云根认为,在如此恶劣的经济环境之下,2014年BAT大佬的流量和业务量还能保持43%的增长率。除了获取人们开店的收益之外,这样的高增长还来自企业购买流量费用的无限投入。在互联网的海洋里,在线零售商和品牌商几乎很难在短期内创造大量的流量,不得不转而依靠三大寡头。无论是关键词,还是品牌专区、聚划算等,企业都需要花费高昂的流量成本。
如今,线下门店的流量开始成为人们纷纷争夺的对象。比如2014年,顺丰“嘿客”一夜之间遍地开花,京东在全国范围内“牵手”上万家便利店,更有意布局O2O。
对于全时来说,依靠差异化产品策略获取大量高品质用户之后,如何进一步开发这些用户的价值?
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导流,是全时互联网转型要迈开的第二步。然而,用户需要什么样的理由才能主动上线?
“找到便利店消费者关注的核心价值,做到顺势上流。”张云根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