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原作中充满了对狼的崇拜,和对羊的鄙视。而事实上,在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任何一个环节,生态链都有重构甚至在重构中毁灭的风险。对“蚂蚁”不必鄙视,对“大象”也不必仰视。应该说,无论鄙视还是崇拜,都根本不是看待生物链上一切生灵所应有的眼光,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也是笔者认为《狼图腾》借用进化论理论背景时出现严重错误的地方??强悍与否,并不是对物种优劣进行判断的标准。否则非常容易遁入一些极端理论之中。
“狼崇拜”的社会心理根源在哪里?
那么,对狼的“崇拜”心理来自哪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说道:图腾不只是一种宗教信仰,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图腾动物能够保护和警告其他的部落。如果图腾是一种令人害怕或危险的动物,那么,人们深信在部落中以它为名的人们能够免于遭受痛苦。”
在这本被弗洛伊德认为价值仅次于《梦的解析》的书中,图腾被发现与诸多社会禁忌紧密相连,人们在通过对图腾的认同和敬畏感,来构建社会禁忌,比如,避免同族通婚,并且还能威慑其他部落。
也就是说,如果草原民族存在狼图腾,那么其崇拜的社会心理动力,并不是来自狼,而是“借”自狼,是人类中的“狼”在借狼发挥,以在社会内对他人产生威慑力。
这其实与某些群体用骷髅头形象威慑他人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心理治疗中,如果一个人恐惧骷髅形象,那么在心理分析中很可能指向的是他对权威的恐惧,根源还不是对骷髅本身的恐惧。只把恐惧归结到了骷髅本身,而忽视了社会心理背景,则是没有抓到关键。
另外,古代军队作战时喜欢用黑色来“装扮”自己,甚至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也是类似道理。根本上讲,人群中的“狼”,并不一定崇拜这些可怕之物,关键是要借用它们的威慑力。而且为了保证效果,有时还需要不断神化这种威慑力。
看清“社会食物链”中的“狼图腾”
另外,不仅是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对抗在借用这种威慑力,在人群内部的一些“社会食物链”中也有借用这种威慑力的需求。
所以,狼、虎经常成为塑造统治者威慑力的标志,而很少见到社会最底层的“被捕食者”把虎狼当做自己的标志。
不要小瞧这种具有高度“识别性”的威慑力。群体心理学鼻祖勒庞在其奠基之作《乌合之众》中提到: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时,主要靠的就是对人群“想象力”的管理。
例如,勒庞提到一种现象:古罗马帝国只有区区30个军团,却能让1亿人俯首贴耳,并且维持了5个世纪,这真是不可思议。而这靠的关键是把罗马皇帝神化(请注意,罗马统治者对自己祖先的描述正是母狼哺育的罗穆卢斯,威慑力加上罗马皇帝被神化后的崇高感,管理着人们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