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对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宏观指导,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商品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背景
(一)“十五”期间我市市场建设发展的现状。
“十五”时期,我市积极推进市场 “二次创业”,市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市场业态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省、市重点专业市场,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位居全省三甲,市场提升发展速度名列全省前茅。截止2005年12月底,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326个,年成交额620.78亿元,比2000年底增长116%,年均增长率17%。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1个,超10亿元的9个,超100亿元的2个。海宁中国皮革城、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被授予省重点市场(全省共20个重点市场);濮院羊毛衫市场、海宁家纺装饰城等6个市场被授予省区域性重点市场。海宁中国皮革城、嘉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等8个市场被授予省百强市场。“十五”时期,我市市场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市场改造进程加快,市场组织化水平提高。大力改造市场硬件设施,扩大商位面积,完善仓储、物流、网络等配套功能,涌现出海宁中国皮革城、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濮院羊毛衫交易市场、嘉禾北京城等一批档次较高、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商场化市场。越来越多的市场经营者在竞争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由个体户向法人化、公司化转变,建立科学的治理机构、决策机构,提高了组织化程度。二是经营模式和交易方式开始转变,市场业态逐步提升。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海宁中国皮革城等一些市场改变过去以现场、现金、现货为主的“三现”交易方式,探索发展商品展示、合同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三是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提高经营行为规范化程度。监管环节从事后查处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拓展,监管内容从过去主要检查外部包装标识向检查商品内在质量拓展,监管方法从过去目测判断向利用现代技术仪器测定拓展,处理方式从过去处罚为主向教育、制止、规范、信用约束等多管齐下拓展,促进了市场监管效能的提高和监管职能的到位。
当然,在市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二是市场经营者创新意识不强。三是原有的粗放式经营和低水平管理以及一些经营者诚信度不高等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一些市场缺少熟悉市场交易规则、精通市场培育发展的专业人才,一些经营者的素质还不适应现代市场管理的需要。
(二)“十一五”市场发展的背景。
“十一五”时期,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一是市委、市政府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提升发展十分重视,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更加宽广的空间。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为商品市场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2005年,我市GDP总量达到1155.71亿元、财政收入135.14亿元,人均GDP达到4200多美元,根据国际发展经验,人均GDP 进入3000美元台阶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多元化投资主体举办市场为我市商品交易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使大量外资、民资落户嘉兴,促进了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壮大。三是嘉兴的区位优势、特色产业和体制机制活力等为市场的提升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嘉兴是浙江东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铁路、公路、水路网络完善,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平湖服装生产企业有近千家、海宁皮革生产企业有2000多家、桐乡羊毛衫生产企业有900多家、秀洲王江泾纺织生产企业有310多家、王店小家电生产企业有140余家,强有力的产业依托,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时期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以整合市场资源、优化结构和布局为主线,以改造市场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创新市场发展理念、服务功能、交易方式和经营模式为动力,全面提升市场流通业态,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特色商品物流中心,浙江省商品市场强市,全国品牌市场大市,不断提高全市商品市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市场向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内在规律,“十一五”时期市场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市场改造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商品市场改造要紧密结合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在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硬件设施、购物环境、经营商品等方面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提高市场品位,完善市场功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2.市场提升与产业升级相互动。要利用块状经济优势、紧紧依托本地产品,以工带贸、以贸促工,更好地服务和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注重市场与旅游、商贸、信息、会展等产业的结合,形成商品市场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
3.改革创新带动市场业态提升。根据商品市场发展实际,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创新市场发展理念,拓展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市场交易方式,应用新型经营模式,推进市场流通现代化,促进商品市场业态提升,提高商品市场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4.政府导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制订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确定设施标准、提供良好服务、规范经营秩序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推进商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机制,优化各种要素资源配置,实现商品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市商品交易市场要努力实现:
“一个目标”:打造浙江省市场强市??市场整体实力增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经营业态提升,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品牌意识进一步强化,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诚信度进一步提高,对嘉兴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力明显增大。
“二个增长”:成交额、亿元市场个数增长??商品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12%,其中亿元以上商品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15%,“十一五”期末,确保各类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达1000亿元。其中年成交额100亿元以上的市场3个、50亿元以上市场6个、10亿元以上的市场7个,亿元以上商品市场50个,使我市成为全省商品市场强市。
“三个提高”:品牌率、全国知名度率、星级市场率提高??市场品牌和品牌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培育3-4个全国50强市场,重点市场上市商品注册商标率达到50%以上。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占全市市场的比率达到35%以上,其中四星级、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超过10家。
三、空间布局
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根据我市经济发展需求和城市总体规划,对商品交易市场要进行合理布局。
适度调整现有市场布局。对城市中心区以内的大型生产资料、工业品批发市场,要结合城市规划逐步调整迁出城市中心区,规划在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和城乡一体化地区的村镇,实现大型批发市场郊区化、园区化。农贸市场要根据市场周边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调整布局,实现农贸市场社区化。零售市场要根据城市人口集聚情况,以方便消费者购物为前提,实现零售市场中心化。
科学规划新建市场布局。新建市场应综合考虑产业布局、块状经济、市场区位优势进行布局。大型批发市场应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铁路、水路等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促进市场与工业、仓储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结合,融入现代物流。零售市场应结合城市规划,适应居民生活需求来布局,其中农贸市场应充分考虑周围人口居住情况和市场的服务半径。
有效整合市场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同一经济区域内的市场重复建设,控制无规模的市场盲目发展,避免市场资源浪费。对原有盲目发展、不景气的市场,要通过功能转换进行调整改造。对已经走向衰退、浪费社会资源、污染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市场,要限制淘汰。在建设批发市场园区时,要将同类型或有相互补充、配套的批发市场一并引入园区,实现市场资源的集中整合。
根据上述空间布局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优化调整和合理确定市场区位布局。市本级要充分利用信息发达、商流集聚、物流枢纽等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洪合羊毛衫、王店小家电、王江泾纺织等产业优势,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羊毛衫、小家电、轻纺和综合物流园等各类大中型批发市场及多功能现代化精品零售专业市场;海宁利用皮革、家纺产业优势,发展皮革、装饰布等大型消费品市场;桐乡利用濮院羊毛衫、崇福皮草大世界的优势,发展羊毛衫、皮草等大型批发消费品市场;嘉善利用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副食品、木材等大型批发市场;平湖利用服装加工产业优势,发展大型服装批发市场;乍浦港区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乍浦海产品、钢材市场;海盐利用紧固件生产的产业优势,发展大型紧固件批发零售市场。
四、发展方向
(一)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
推动专业市场与产业互动发展。围绕专业市场发展现代产业区块或工业园区,构建流通业与制造业相互融通、紧密关联的区域经济体系。引导经营大户发展工业,推进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鼓励中国茧丝绸、海宁中国皮革城、濮院羊毛衫等大型批发市场建立科研中心,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把嘉兴市场发展成为现代流通中心。
依托大型专业市场举办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积极举办皮革、家纺、羊毛衫、茧丝博览会,组织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参展;积极组织经营者联合到国内外参加展销会、举办流动展销会,提高会展的国际化、专业化程度。把嘉兴市场发展成为产品展示中心。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市场举办者组建进出口公司,为经营者提供进出口贸易代理业务,与国外大贸易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货源。鼓励经营者组建贸易公司,积极吸引境外客商到市场来采购商品,支持大型批发市场到国外设立展销中心、分市场。
(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鼓励市场举办者和经营大户在本地或异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园区,与农产品生产者签订订购合同,提高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分检、包装,提高农产品加工现代化程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建设配送中心,为连锁超市、农贸市场、放心店等配送商品,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农副产品质量管理。
培育建设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从事营销和贩运的人员组织形成专业性经纪组织,构筑绿色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发挥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的作用,指导农民和经营者调节生产和经营。积极探索竞价拍卖、仓储式销售、代储代销等现代交易方式,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嘉兴区位优势和“鱼米之乡”的产业优势,重点培育扶持骨干粮食批发市场。加强与省内外大型市场建立定期联系,及时收集并向经营者公布省内外粮食货源和价格行情。努力把嘉兴建成长三角粮食集散地。
市场举办者要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制订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食品进货索证(票)审验“一卡通”、进货台账、仓储备案、销货出具凭证等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检测室,开展对入市农产品的检测,及时公示检测结果,确保入市农产品的安全。
(三)农贸市场。
大力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对农贸市场的经营环境、设施、内部管理和配套设施等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引导农贸市场因地制宜地选择整体改造、农加超、农改超等不同模式来提升自身业态水平。市区内根除马路市场,改造和新建一批农贸市场,从根本上改变农贸市场“脏乱差”状况。建制镇以上新建农贸市场硬件设施达到省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标准。
引导市场举办者借鉴超市的理念,人性化、个性化地设计市场。根据不同商品的特点,合理设置相应的商位设施,逐步扩大商位面积,引导从摊点式向店铺式发展。设置独立、封闭的活禽区。科学设置进水、排水、排污、供养、通风系统,保持干净干燥的室内交易环境。配置冷藏库、冰库、保鲜库等保鲜设备,配备电子秤、公平秤、公示栏、检测室等保障设施。
积极鼓励主产区农产品经营大户、产地大户、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连锁企业入场设立专区专柜,积极引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品牌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积极鼓励经营大户发展外延业务,为宾馆、饭店、单位食堂等采购大户提供送货服务,开发净菜加工、代理采购等新业务。
(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
围绕本地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主导产品,培育生产资料市场。重点发展一批依托本地资源,辐射全国的产地市场;与地方支柱产业相衔接配套,以满足本地及周边需求为支撑的销区市场;以所处地理位置为物流集散地的中心市场。
鼓励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建立市场网站,使其发展成为同类产品的信息中心、价格中心、交易中心。加强与国际市场信息的紧密连接,增强经营者对国际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引导市场经营者不断扩大自身规模,从个体工商户向企业化、公司化转变,让企业、公司等现代组织形式成为市场主体的中坚力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合同订购等交易方式。
(五)消费品零售市场。
改善购物环境,引导市场走精品、名品之路,把重点特色市场发展成为集购物、饮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时尚购物广场。完善旅游接待功能,开发旅游服务,积极开展与各大旅行社、周边大中城市的营销,争取把市场购物作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打造具有嘉兴特色旅游购物中心。
扩大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涵,延伸售前、售后配套服务链,为客户购物咨询、送货、售后信息反馈提供一条龙服务。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密切与客户的联系,妥善处理客户投诉,不断改进服务和产品质量。
引导建材、陶瓷制品等市场引进品牌,发展设计、定制、家装等延伸服务;完善公安、工商、税务、保险、公证、银行等与汽车、摩托车、二手车及配件市场有关的配套机构,发展办理牌照、车辆检测、评估、保养、美容、维修等配套服务;引导电子电器市场与场内中小经营户组建战略联盟,统一采购、配货、定价、管理、营销,以降低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
五、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现状,“十一五”期间,专业市场可分为三种类型进行重点培育发展。
(一)重点培育面向全国的大型专业市场。
1.海宁中国皮革城:建于1994年,2005年成交额53亿元,是国内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发展目标:以皮都园区、出口加工区和皮革特色产业为依托,按照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和营销方式创新,树立皮革城品牌形象,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中国皮革信息网;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国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建设皮革原辅料市场,不断完善商务、居住、娱乐等配套设施,打造以皮革城为龙头的专业市场群;进一步确立皮革市场建设在全国乃至世界皮革制品的集散中心地位,到2010年市场交易额力争达到100亿元以上。
2.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建于1993年,2005年成交额234亿元,是国内最大的茧丝专业市场。发展目标:加快三期建设步伐,以信息化为核心竞争力,不断规范完善信息交流平台。用先进的网络交易及管理模式,对注册仓库体系、资金结算等进行科学管理。以扩大市场辐射面为重点,强化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向江苏、山东、四川等丝绸重点产区辐射,逐步使全国各地企业就近进入该市场全国注册仓库体系进行交易。成为世界茧丝行业产销调节及物流调度中心、价格发布和行情信息中心。
3.濮院、洪合羊毛衫市场:濮院羊毛衫市场建于1992年,2005年成交额113亿元。洪合羊毛衫市场建于1994年,2005年成交额23亿元。发展目标:以资本为纽带,加大整合和整体改造力度,提升濮院、洪合羊毛衫市场综合竞争力。构筑功能设施完善的信息平台、交易平台、产业平台,不断增强市场外向度,确保在全国羊毛衫市场的龙头地位。努力建设成为集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于一体的世界羊毛衫信息、研发、生产、交易、集散中心。2010年市场成交额达到150亿元。
4.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建于1992年,2005年成交额38亿元,是国内最大的家纺专业市场。发展目标:以国际家纺布艺基地转移为契机,以特色产业为发展依托,以装饰布、窗帘、沙发布、布艺沙发、床上用品、纺织机械经营为重点,整合现有市场资源,创新市场建设、管理体制,拓展产品展示、信息发布等功能,将市场建设成为全国的家纺产品交易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到2010年市场交易额达到70亿元以上。
5.桐乡崇福皮毛市场:建于2002年,2005年成交额10亿元,并建成了市场网络中心,是国内最大的皮草专业市场。发展目标:以皮草大世界为依托,进一步改造、拓展、提升市场功能,加快建立功能设施完善的信息平台、交易平台、产业平台,逐步实现皮毛市场由原辅料商场向成品型市场的转型,努力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皮毛交易中心和皮毛加工基地。2010年市场交易额达到30亿元以上。
(二)着重扶持辐射长三角的大型专业市场。
1.嘉兴综合物流园:2005年五大市场成功搬迁并建成启用,年成交额25亿元。发展目标:抓紧二期、三期招商引进新的专业市场、大型商业设施和园区配套居住、公建设施建设,园区开发三到五年完成,尽快形成商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网络展示中心,逐步发展成为立足大嘉兴、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集农产品检测、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物流配送、展示网络、餐饮、住宿、超市、商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农副产品集散中心。2010年市场交易额达到50亿元。
2.华东工业原材料市场:正在规划之中。规划目标:利用嘉兴独特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和港口优势,以及我市发达的特色经济,在嘉兴南湖区建设华东工业原材料市场,规划占地100公顷,总投资1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规划为纺织服装原辅料、皮革皮具原辅料、印刷纸品包装原材料、五金化工塑料及电子工业原料、轻工工业原辅料、汽车零配件等专业交易中心,容纳万户经营商家,使客户能在市场实现一站式采购。远期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五年内培育成为华东地区经营种类最齐全的工业原材料交易中心及货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
3.嘉兴?中国丝绸纺织商贸中心(原嘉兴南方丝绸市场):建于1988年,2005年成交额10亿元。发展目标:依托嘉兴纺织产业基地发展的有利形势,易地建设嘉兴?中国丝绸纺织商贸中心,占地30公顷,投资3亿元,与周边同类市场形成错位发展格局,逐步将市场建设成为在全国专业批发市场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以纺织原料、产品为主的现代化、开放型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2010年市场交易额达到30亿元。
4.海宁经编原辅料市场:正在规划之中。规划目标:在海宁市区建设占地6.67公顷,投资1.5亿元,以经编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按照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企业化的要求,加快建设以经编原辅料为重点,集生产中心、研发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于一体的经编专业市场,与皮革、家纺等专业市场逐步形成大型专业市场群体。
5.浙江(嘉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总面积333公顷,其中一期占地面积12.4公顷,投资1.3亿元。发展目标:根据“立足浙江、瞄准上海、走向世界”的市场定位,加快一期工程建设,加大二期开发建设力度,构筑农产品检测检疫中心、信息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和标准化加工中心,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性农副产品交易重点市场。到2010年年交易量达到115万吨。
6.平湖服装市场:正在规划之中。规划目标:以服装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服装产业链的延伸为手段, 充分利用平湖服装工业年产值125亿元、从业人员12.8万人、“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的有利条件,新建占地25.8公顷,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的平湖国际服装贸易中心,重点发展服装辅料市场、服装成品市场,进而促进平湖服装业的发展。
7.嘉善华东建材市场:建成于1997年,2005年市场成交额5.2亿元。发展目标:以强化市场整体规划和创新市场管理体制为基础,加快市场改造提升步伐,逐步形成以木材、胶合板交易为主,建筑装潢材料、汽配五金、电子信息产品交易为辅的专业市场群体。到2010年市场交易额达到30亿元以上。
8.嘉兴粮食批发市场:建于2005年8 月,占地面积约7公顷,建筑总面积3.3万平方米。发展目标:建造电子交易大厅、1.12万平方米粮食周转仓库、300吨级6泊位码头、6300平方米全天候铁路水运一体作业仓库、2650平方米生活办公服务配套区。到2010年集信息、中转、批发为一体,实现商流和物流的统一,成为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主要的粮食集散地。
9.王店中国小家电城:正在规划之中。规划目标:在沪杭高速王店出口处南侧, 规划用地66.67公顷,总投资16亿元;其中一期投资2亿元,占地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建设集购物、展示、信息、研发、检测、仓储、物流配送及相关的旅游、休闲等产业为一体的高档次、多功能、广辐射的市场。
10.嘉兴杭州湾钢材城:正在规划之中。规划目标:用地18.1公顷,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集钢材交易、配送、仓储、运输于一体,2008年市场建成使用,力争5年内市场年成交额达到100亿元。
(三)着力发展服务嘉兴本地的专业市场。
1.嘉兴汽车商贸园:规划用地92公顷,总投资4亿元,前身是嘉兴车城,2004年一期工程易地兴建,2005年市场成交额18.3亿元。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嘉兴地处长三角都市圈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快二期工程建设步伐,重点发展汽车及汽配贸易、展示销售、物流配送、维修检测、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积极开拓商务办公、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产业,逐步形成主业突出、功能先进的大型专业市场,推动嘉兴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电子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市场交易额达到90亿元以上。
2.嘉善商城:建于1992年,2005年成交额30亿元。发展目标:加快功能布局调整,硬件设施提升改造,进一步突出市场的专业和特色,重点发展日用工业品、小商品交易;改革传统交易模式,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副食品配送体系建设,构筑区域性副食品配送中心。到2010年市场交易规模力争达到50亿元以上。
3.嘉兴市调剂市场(原嘉兴市旧货交易市场):建于1999年,2005年成交额1.3亿元。发展目标:实施易地迁建,在嘉兴综合物流园规划用地4公顷,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物资调剂为一体,分生产资料、家具用品、家用电器、废旧家电电池回收四大交易区,成为辐射嘉兴辖区、百姓欢迎的跳蚤市场。
4.乍浦海产品批发市场:正在规划之中,规划用地5.3公顷,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利用乍浦港的区位优势,建成辐射嘉兴、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生猛海产品需求的大型水产批发交易市场。
5.桐乡蚕丝品市场:正在规划之中,规划用地13公顷,总投资1.5亿元。集茧丝绸原料、中间体、产成品于一体的科、工、贸蚕丝商品交易市场,在产业整合中提升嘉兴传统茧丝绸产业新优势。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对嘉兴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要继续坚持“政府领导、统一规划、多方投资、工商监管”的原则,加强组织协调。各县(市)要参照嘉兴市成立相应的市场建设领导机构,统筹规划商品交易市场的布局,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以编制规划为引导,加强市场宏观调控。要加强市场规划编制工作,各县(市)要根据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区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具体规划。要根据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市场发展规划,编制当地的食用农产品市场设置布局规划。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原则,继续严格控制在同一区域内新建与重点市场同类的市场,避免过度竞争。要防止以举办市场为名搞房地产开发,避免形成空壳市场,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三)继续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一是要在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用地、用水、用电、信贷等方面继续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合理确定税费额度,把握好税费调整的频率和幅度,规范税费收取。要根据需要和财力,逐渐增加市场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重点市场建设、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市场信息化建设、市场品牌建设、市场物流基地建设、市场安全质量体系建设和市场创建省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的奖励等。对于农贸市场,政府应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扶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同时给予有关“农改超”、连锁超市、公益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对省市重点市场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资金用于支持省市重点市场的建设。各级政府要针对省市重点市场出台新的“一场一策”和发展规划,在市场改造提升、配套设施建设、信贷、股票上市、举办会展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四)理顺市场管理体制,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理顺市场管办脱钩后的管理体制,继续发挥工商部门对市场的培育指导作用,区分不同类型商品交易市场的特点和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实行不同的培育指导办法,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要强化市场举办者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不断提升改造市场硬件设施。农贸市场事关千家万户日常的生活,市场举办者要担负起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日常卫生保洁等管理职责;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平台;有产业依托的大型批发市场与地方经济紧密相关;省重点市场、区域性重点市场对地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力。对于这四类市场,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加强重点培育和指导。对于以零售为主的一般竞争型市场,国有资本应逐步退出这些领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五)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促进市场规范运行。一是各级工商、经贸、建设(规划)、公安、卫生、税务、质量技术监督、价格、食品药品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依法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监督管理,促进市场秩序规范运行。二是各有关部门要优化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服务,通过各种途径,为市场举办者和经营者提供企业登记、商标注册、法律服务、信息服务、无形资产积累服务等。三是强化行业自律,提高市场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市场协会及市场内的行业协会、个私协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协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六)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举办者和经营者素质。一是制定市场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学习班、培训班,全面推行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二是加强经济、管理、金融、外贸、法律、外语、职业道德、安全经营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增强市场举办者和经营者的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品牌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等,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素养和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市场专业人才队伍。
(七)创新交易方式,实施品牌战略。一是引导市场经营者在采取现金、现货、现场等传统交易方式的基础上,采取非现金结算、信贷、担保等现代交易结算方式和手段,实现市场交易多样化。二是引导市场举办者提高品牌意识、品牌理念,注册市场品牌,提高市场品牌的知名度。鼓励和帮助市场经营者自创经营品牌,争创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使市场成为品牌商品的孵化器。鼓励市场举办者以优惠条件引进品牌商品,吸引名优品牌企业到市场开设专营专卖店,发展总经销、总代理、企业直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与市场建立品牌战略联盟,提高商品质量和品牌化程度,全面推进嘉兴品牌基地建设。三是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大力发展与市场相关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流通效率。支持嘉兴综合物流园、中国茧丝绸、海宁中国皮革城、濮院羊毛衫等上规模的市场构筑大型化、集约化、信息化的配送中心和配送体系,建立以市场为依托、高度整合的现代物流园区。
(八)加快信息化建设,创建诚信市场。一是支持市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立市场内部局域网,提高市场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利用“嘉兴政务网”、“工商红盾网”等网站,收集和发布信息,为经营户提供信息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市场利用现货市场的优势,建立有自身特色的网上市场,集聚产品的价格、供求等信息,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优势互动。引导标准化程度高、品种单一的市场采用会员制等形式探索网上竞价、网上签约等各种形式的网上交易,并逐步向集信息、交易、结算、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完整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二是围绕“信用嘉兴”建设,大力开展信用市场建设,构建市场信用体系,维护我市市场良好声誉。开展市场经营者信用建设,建立经营者信用记录数据库,引导经营者积累信用资产,增强市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三是加大“创星”力度。积极引导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继续深入开展“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的创建活动,着力改造市场的硬件,完善市场的软件;引导已达标的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在巩固的基础上向四星级、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发展,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
TAG:|品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