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商业广告在宣扬着“奢侈”、“豪华”的消费理念,有的更是为了赚钱不顾道德。
“皇城内阁,板式豪宅”、“东山墅,见证奢华”……为了赚钱把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都抛弃的商业广告,每天都充斥着我们的视野,甚至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节约遭遇奢侈风?
记者随意翻开手头一份7月20日的某报纸,仅商品住宅广告就有9个,在这9个广告中,“奢华”、“奢侈品”、“豪宅”、“世家公馆”等宣传词汇充斥其中。就在同一天,北京的另外一份都市报中,更是夸张,“二环内正统龙脉,稀有尊贵生活,入主××豪宅,皇城犒赏卓越人生。”不仅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豪华”之风劲吹,宝马、奔驰、皇冠等大批豪华车、高档车陆续上市,排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
难道“豪华”、“奢侈”真的就应该像广告中所宣扬的那样,成为我们的追求目标?成为我们所应该拥有的消费模式?
“豪华”、“奢侈”的背后,却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资源非常紧缺,耕地不断被侵蚀,煤炭、钢铁消耗巨大。
这些宣传攻势助长的是挥霍主义,只能使奢侈浪费行为泛滥。长此以往,勤俭节约恐将会离我们远去。清华大学新闻学院赵曙光教授认为,宣扬奢侈生活方式,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应该的。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扮演“企业公民”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提倡,企业应该在节约、环保、公平等方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当前,我国需要建立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种广告显然是与此违背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周孝正教授也认为,这将会导致人们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竞相攀比和模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使中国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环境和资源承受更大的压力。
要利润不要道德?
“女人要挺起胸做人”、“女人心目中的完美男人”……这样的广告宣传语、口号,经常见诸报端或是宣传册。这些广告模式基本一致,花钱雇来一些人现身说法,宣称自己因为某个原因导致离婚,后来服用××或注射××,最终实现破镜重圆。
这些原本就是特例的事情,或者根本就是编造的特例,被宣扬成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这种宣扬骄奢淫逸思想的广告泛滥,导致一些健康向上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社会风气受到巨大挑战。然而,就是这些大肆销售的丰胸、保健产品,有的竟然未经过鉴定,所宣传的功效更是缺乏科学依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日就对时下热销的“甩脂机”发出警示,这种产品不但不会减掉脂肪,还可能造成内脏器官功能损伤。
还有一些广告宣传紧跟形势,不断变换花样,让人哭笑不得。近日在某媒体登出的一则减肥广告,居然号称“绿色减肥”,并信誓旦旦:“一周平腹,两周收腰,三周提臀,四周瘦腿”。一些明星、名人受金钱驱动,推波助澜,纷纷代言。至于这些产品的效果,恐怕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更别指望他们“注射”验证过。
成语篡改何时休?
为了让自己的广告更加吸引市民的眼球,商家们绞尽脑汁,成语不断被篡改:“‘骑’乐无穷”(山地车)、“‘鳖’来无恙”(补品)、“一‘明’惊人”(眼镜)、“‘饮’以为荣”(饮料)……
看看这些广告用语,我们大概都不会陌生,以至于见怪不怪。不仅如此,很多这样的篡改、谐音广告,竟然受到追捧,借用成了广告宣传的一种策略。
据调查表明,对于广告语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而中小学生又处于接受知识的阶段,这种广告对中小学生的毒害可想而知。很多家长、教师表示担忧,这种现象会影响孩子们对文化知识的正确掌握。长期下去,一些文字因为这种篡改而失去了本来面目。
一些宣传封建迷信的广告也不乏其例,有的声称“本城最后一席绝佳风水所在”、“两百年龙脉所在”。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呼吁,广告不应只是商品营销的工具,不应为了赚钱就去大肆宣扬奢侈浪费和骄奢淫逸,它应当承担社会伦理义务和社会责任。
TAG:|营销|品牌|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