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飞机项目上马,一航、二航重新合并,预示着中国军事工业的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军民结合的发展战略是这次改革的明确方向。日本依靠商业力量“民转军”发展起来的军事工业,正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典范
商业发展周期是2-3年,而军事发展周期是5-10年,商业技术比军事系统进步的速度更快。因此,日本政府和财团更加强调,民用技术经过适应军事需求的改造,向军工生产系统的“溢入”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确定了未来“军转民”的发展重点,提出将2/3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其中涉及到核电产品、民用航天产品、民爆器材、环保设备和医疗设备等。
当年生产枪弹的重庆长安集团,如今已是中国最大的微型汽车生产基地;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微型客车生产基地;四川长虹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彩电制造厂……众多的“中国之最”产生于当年的军工企业。
一批军工企业还实现了股票上市,向融资渠道多元化和社会化迈进。“转民概念股”如中国嘉陵、火箭股份、江南重工、航天中汇、西飞国际、北方重汽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均为军工企业。然而,中国的“民转军”却乏善可陈。
新问题??“民转军”
中国的军事工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1999年7月,中央决定把1988年前的原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五大核心领域军工部和所属企业分别分为两家集团公司,2002年底又成立了一家国防电子工业集团公司,即形成了如今的11大军工集团的格局。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军工企业改组为公司制。截至2007年底,军工单位控股或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达到62家(其中境外上市7家)。
从建立至今,中国军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甚至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以载人航天、大型核电站、高技术船舶、新支线客机等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工程实现重大突破。
近年来中国军工企业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其在普通民品市场的市场扩张,国防科技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了军民结合型企业集团。原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司司长吴忠琼向媒体表示,“11大军工集团都如此,全部军工集团的军品和民品综合比例为3∶7。”
当中国大力开展“军转民”科研,大量生产民用产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世界军事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又为中国军工业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民转军”,或者说“引民入军”、“军民两用”。
终于在2007年8月,原国防科工委公布了《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指南》,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可参与军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等5项具体领域。中国的民营企业终于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根据该指南的指导思想,民用与民营企业既可以拿出资金来参与军民企业项目的研发,也可以投资建设军工基础设施,既可以承担军民科研生产内务,也可以通过参股军工企业成为股东,也可以通过收购控股成为军工企业的管理者。
脱去军装换西装
日本无疑是全球“民转军”的先驱,日本各大财团的主要企业都具备军工生产能力和经验,主要装备普遍由两家以上的企业参与生产,军工生产潜力蕴藏于民用工业之中。
美国波音公司防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达58.1%,这个比例在美国军工企业中已算是比较低的,而三菱重工作为日本军工生产的代表,该比例仅为9.9%。这是在日本政府和财团主导下,为降低军工生产集中度,人为分散军工生产的结果,也是日本“寓军于民”机制的体现。
日本战后的工业基础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战前的军事工业。丰田、三菱重工、富士重工、东芝都是战时日本最大的重型军工主力。战后日本彻底放弃了军事,全部改为民用工业,战斗机制造改为新干线,三菱重工、东芝、松下等也都“脱去军装换西装”,为研制日本国工业产品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尼康和佳能,也是日本军工生产的副产品。尼康的日文汉字是“日光”,日本光学株式会社,隶属三菱财团。佳能则是加农炮的意思,二战时制造炮瞄仪,性能很不错,不逊于美国的炮瞄雷达,30公里的距离,误差30厘米。
TAG:|营销技巧|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