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殊不知,短短几年时间里面,依靠几场经典“商战”,横扫当地零售、批发,成为小县城里的最大零售连锁,而且拉开了门店下乡的序幕。
乱拳起步
开第一家店的时候,他不懂进货,不懂盘点,不懂定价,他自作主张地认为要售价便宜,于是他直奔昆明的各批发市场,对店内商品则“一刀切”定价:统一加价10%销售。
小城市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便宜,又如此齐全的商品店,乐山超市开业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火爆”。
看到乐山超市的“低级”运作方式,同行大多预言:“乐山超市存活不超过半年”!
果然,开业半年后,有了点感觉的宋乐山对门店进行了第一次盘点,结果纯赚二千多元。
但宋乐山还是看到了大希望。
此时,在百公里之外的昆明市,超市零售业已经十分普遍;而在这个小县城里,所有的“超市”,多数成为夫妻店的装扮,店前一个柜台,店中一个大货架,种类不多,价格居高,假货众多。如果将便利实惠的超市模式搬到小城市,明亮的店堂、丰富的产品、较低的价格,一定很有市场。
进入第二年,宋乐山在当地还算繁华的地段开起了第二家乐山超市,500多平方米的卖场,装饰一新的店堂,在小县城成了一道亮丽风景。
但它也冲击了传统小零售店的固有格局。很多小零售店便自发联合起来,谋划着给乐山点颜色看看。
第二乐山超市开业最初的那段时间里,总有一些小零售店主混进购买队伍里,目的简单明确,直奔超市的特价商品而去,买过来再卖出去,让顾客感觉不到乐山的便宜实惠。
本来应该先将这些“好事者”清理出超市。不过,宋乐山却不动声色,在大门口打出了一块很醒目的招牌广告:“欢迎本县同行来我店购买商品”。
县城本来就不大,有此招牌提示,不少顾客很快便辨认出了那些买特价商品的零售店主们。随后县城里传开的说法是:“乐山超市就是便宜,连卖东西的人都到乐山超市排队,先买东西再卖出去……”
此时,宋乐山已经具有一些超市运控能力。比如在制定价格的策略上,像双汇、康师傅、宝洁等耳熟能详的产品,乐山采取平价甚至亏本销售。但另一方面,乐山超市却引入了一些名气不大,但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
这里的消费者对品牌通常只有粗浅印象。在有双汇、康师傅、娃哈哈、宝洁等大品牌低价的衬托下,很多顾客往往轻信了乐山超市的低价形象,那些赚钱的产品便随之销售了出去。
第二乐山超市很快创造了奇迹,每天营业额在4万元以上,半年过后,净赚超过60万元!
接着乐山第三、第四家超市相继开张营业,生意同样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