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正在寻找各种模式以拓宽其在全国的销售渠道。近日,蒙牛在北京的专卖店开出了第27家,预计到年底突破1000家。蒙牛连锁事业部总经理萧桂森向媒体透露,5年内建5000~1.5万家专卖店的设想已开始。
其实,从一开始,蒙牛全球招聘新总裁就是为蒙牛副总裁杨文俊内定的,蒙牛全球招聘新总裁就是一次“卖拐”。
进入实操
为了加速开店进度,蒙牛已经投入了3000万元用于连锁,还在30多个城市设立连锁分公司。从今年起蒙牛放开了只允许蒙牛经销商加盟的要求,同步发展其他法人特许加盟商。
目前,国内乳业的主流模式还是通过经销商进入大卖场、超市等终端。令人费解的是现有的销售渠道已经能满足蒙牛产能需求,蒙牛何以要大费周折在全国开辟渠道?
卖场挤压?
与大多数生产企业一样,蒙牛在各地一般都通过当地经销商分销到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等。山西太原一位蒙牛经销商告诉记者,超市的各种费用让我们日子难过。各项收费几乎和销售毛利差不多。如果再被拖欠货款,就赚不到钱了。
从格力到TCL,从茅台到五粮液。“渠道的挤压迫使中国不同领域的生产企业都尝试自建终端。”上海壹言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策划师汤志庆告诉记者。
“建立连锁专卖店,蒙牛主要是从品牌经营的角度考虑。”蒙牛连锁事业部总经理萧桂森表示,单一用大量的广告投入已难以打动消费者。而主流渠道也无法传达蒙牛独特的文化,只有建专卖店能达到这一目的,还能帮助蒙牛直接感知市场的变化。
自建渠道成本颇大
为了鼓励加盟,今年起允许蒙牛经销商以外的法人加盟,交纳2.5万元,包括加盟费、权利金、保证金在内的费用,另外再购买相关设备后就可以开店了。甚至蒙牛还能提供租金在5000元/月以内,30平方米左右的铺面,允许50%的商品为蒙牛以外的产品。商品价格可以比卖场平时价格略低。“开一家蒙牛专卖店已经没什么门槛。”太原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不过他并不认为做专卖店能帮他提升利润。
乳业与零售业同属于微利的行业,据汤志庆测算了开店的成本:在北京或上海的市区租1间2~30平方米的门面,每月至少要3000元,两名雇员一月薪水2400元,再加上水电等其他费用,每月至少也需要六七千元的成本,而乳制品的平均毛利能到10%已经很不错了,一个月需要多少的销售额才能保证赢利?又如何确保加盟商的稳定收益?
同时商铺资源正变得日益稀缺,房租上涨,运营成本屡增不降。
伊利集团一位大区经理告诉记者,两年前,伊利也曾想过做专卖店,但是调研发现,各地区在地段、房租、合作模式上发现建店的费用比较大,而经销商也不愿单方面投入,最终放弃了专卖店的打算。
即使在去年,双汇,双汇 target=_blank》双汇集团的销售收入创下了201亿元的历史新高,仍然难掩其在连锁经营上的尴尬。其年报分析:去年双汇商业连锁店实际投入1.39亿元,收益为-1476万元,由于商业经验不足,牵涉地域较广,对各地尤其是大城市的商超模式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效益方面都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蒙牛的策略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分析,蒙牛推出的这种专卖店的业态,直接会与传统的零售渠道产生冲突。如果管理不好,有可能两败俱伤。
“虽然北京已有超过50个加盟申请,但是,目前国内便利店整体赢利状况不理想,缺乏店铺资源,都是限制开店速度的原因。”一位蒙牛经销商告诉记者。
而且其专卖店仍然要依靠原有的经销商配送体系,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全国统一配送。而不同的分销渠道,如何维持正常的价格体系?如何有效跨区域管理?
对于蒙牛的动机,汤志庆认为:“渠道越多元化,对销量的增长越有利。”乳业销售的一个要件是铺设销售网络,无论专卖店未来如何经营,都能更好地对终端进行控制。
未来,蒙牛专卖店能够在原有的主流渠道覆盖之外,辐射一个新的区域,在自己控制的分销渠道中,整合蒙牛的系列产品,从而在相对饱和的渠道之外,建立一个新的市场。
蒙牛深圳沉浮
低温市场被公认为是乳业的新亮点,近几年整体行业增长率平均为30%,而在众多品牌中,蒙牛的低温市场增长率是同行业的5倍。然而,正是“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笔者仅以深圳市场为例,讲述蒙牛品牌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得与失。
收缩
2003年8月,蒙牛正式启动距北京2600公里之遥的华南市场。华南市场超长的酷热期,以及2600公里长途运程中低温产品要经受的考验,加之为此付出的高额运费,都是其他任何厂家所不愿面对的。所以,之前的华南市场以广州达能为主导,地方品牌为依托,整个市场波澜不惊也就不足为怪了。
全面撒网到重点收缩
鉴于蒙牛常温产品在华南的销售状况,低温销售部对华南的开发信心十足。由于当地经销商热情和其完善的网络资源,蒙牛低温销售部在华南首个启动的市场选在了深圳,随后的两个月当中,又先后启动了广州、中山、珠海、佛山等市场,到当年12月份,蒙牛把酸奶卖到了海口的超市中。
然而,网虽然迅速撒开了,市场的反馈却和最初预计大相径庭。
当时,蒙牛采用的的运输方式是汽运,产品从设在北京的工厂到广州要走48小时,再从经销商库房运到卖场,这时已经是产品出厂的第3天了。对于只有14天保质期的产品而言,在未上架之前已经过了3天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经销商开始怨声四起。
蒙牛在低温产品操作上的专业欠缺让自己跌了第一个跟头。原来,当时蒙牛低温销售部刚成立不久,而负责人原先是在伊利做奶粉业务的,保质期1年的产品突然换成半个月的了,显然会在指导上缺乏经验。另外,蒙牛的经销商原先也全都是做常温奶利乐砖的,这些人习惯了8个月的运作周期,习惯了压货冲量,对于14天保质期、冷链的概念几乎是零,有的只是对蒙牛的忠诚和对一个高利润产品(相对常温产品)的过度追捧。正是这种偏执的热情,让蒙牛与经销商在华南市场启动期都蒙受了巨大损失。
鉴于经销商的强烈反应和市场出现萎缩的态势,蒙牛决定收缩市场,确定了深圳、广州作为重点开发市场,其他市场暂停运作。
TAG:|营销渠道|蒙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