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留学市场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太多的事件充盈着整个留学界,从法国文凭门事件、留学遭遇黑中介事件、到野鸡大学事件、再到澳洲私立学校倒闭事件,众多留学事件挑战本不成熟的留学市场。
金融危机余声还没散尽,人民币则坚挺的升值,留学费用的相对降低,使得留学人数正逐年增加。据教育部门统计2008年全年出国留学人数达17.98万人,近18万人的留学市场相对于与国内600万毕业生大军比虽然属于小众市场,但必将从混乱的竞争状态中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留学市场日益火爆的背景下,留学市场将何去何从?首先就表现在留学群体的需求发生变化。以前的只要能出去,国家、学校排名、专业排名等问题一概没有要求,从纯粹的为了出去而留学的状态,到如今涌现出的高层次市场需求,变化仅在转瞬间。如2003年参加SAT考试的人数为一二百人,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香港地区SAT考生人数则已经达到16499人次,参加SAT考试人数的成倍增长正在说明留学群体也在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朝着多极化发展,如“名校”、小语种等多极化市场竞争格局,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则是“名校效应”。
“名校”效应
2009年湖北省600分以上高分考生,有16人主动放弃录取,5人已明确表示要复读;山东一647分文科生则放弃录取,选择复读很简单,就是非北大、清华不读。而这只是高分复读的冰山一角,其他省市考了高分最后选择复读的都不乏其人。留学市场也一样,也会出现和国内高等教育一样的市场形态。
随着留学信息的透明化,未来就业市场将呈现高强度的竞争局面,“名校”效应将会越来越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此效应皆愈益明显。2009年84万高中生放弃高考,这里面有一大部分人群选择参加了“洋高考”就是奔着“名校”而去。国内不少学生在考取二本的同时却选择复读,更有高考686分选择复读,无一不在说明名校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这种 “名校效应”在未来几年的留学市场中将会显现的越来越强烈。
留学还未等“平民化普及”,“名校”效应为何出现的这么快?首先,这符合市场需求的自然发展规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那些没有特色的,办学质量较差的学校将迎来寒冬,澳洲大学的破产正不断印证市场的优胜劣汰原理。其次,在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刺激下,社会需要更多的一专多能人才,名校效应也符合国际化发展需求。第三,留学信息相对不对称时代结束,随着科技的发达,信息传播的广泛快速性,获得留学相关信息有了更多的渠道,留学趋势、政策、学校专业设置、就业等信息可以即时通达。而不再是以前无法及时的获取海量的留学信息,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留学机构忽悠。第四,名校底蕴保障学生前途,“名校效应”之所以显现的这么快,很大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盲目出国留学而选择了野鸡大学、社区学院等培养出来的人才因为缺少实际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很难融入社会,要么成了留学垃圾,要么归国成了 “海待”。
TAG:|留学市场|竞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