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3:人力资产投资驱动“情怀型 创客”
“情怀型创客(Maker)”回归了安德森对于“创客”的定义,即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如何让这类创客随需调用?人力资产投资模式是另一条路径。
一个人如果不为金钱做事,那么一定是为了获得他人的“点赞”,这就是情怀。最习惯的表达就是“我就是想把事情做好”、“我就是想玩得酷一点”。“点赞”代表他人的认可,这其实是一种人力资产的增值。人力资产的增值可以变现。有的人不追求金钱,只追求那种振臂一呼,万人响应的感觉;有的人回归现实,依然希望自己的增值能够转化为金钱收益,最典型的就是变现为更高的职位、更多的收入。无论是哪种人,他们对于人力资产增值的追求都是一致的。所以,他们才会提前投入,甚至看似不计回报地被“随需调用”。
当下人力资产的增值,更多的是靠员工投入而非企业,投资主体有本质的不同。现在企业都开始走向平台化,人力资源体系是开放的,员工的“在册”没有意义,想走明天就可以走。所以,是员工而非企业拥有自己的人力资产。这部分资产的增值不转化为收入和利润,对企业没有意义。正是基于这点,员工应该自己对自己的人力资产增值负责,企业应该搭建好平台,方便优质的人力资源流入,并提供人力资产增值的机会,也就是让员工有机会去“折腾”。
华为即是云组织的践行者,其背后的动力机制也正是这种人力资产投资。早在1998年华为就开始通过IPD(集成产品开发)来随需组建项目团队,给员工无边界活动的空间。2009年,任正非在华为的销服体系大会上更提出“让一线直接呼唤炮火”,要打响“班长的战争”,进一步向一线授权。如此大的动作,他们的员工为何能动得起来?原因在于华为提倡“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亏”,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平台上“折腾”,所有“折腾”的结果都有记录,一旦“折腾”成功了,就会获得公平的回报(晋升、提薪等)。
对“情怀型创客”的“点赞”一定要被可视化,使得人力资产的增值一目了然。如此一来,变现就自然而然,无论你要的是不是钱,创客们都有投资的动力。
趋势4:培训走向“交互场”和“知识云”
2014年,我与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有过一次对话,我提到他的“知识螺旋上升模型”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有说服力,老人家当然也很高兴。事实上,他的理论换种话说就是打造一朵“知识云”。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即是向云端上传知识的过程,员工(或团队、组织)将自己作为信息导入的终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上传到云端。显性知识的组合化,即是在云端上整合、处理、优化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即是要员工从云端上下载知识,并且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