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 周俊生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积极推动“创新驱动”,落实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创新。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中国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后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在旧有的增长模式被扬弃、宏观经济增速出现减退以后,国家希望以技术创新来推动企业转型,以保证经济增速能够维持在预期水平。中国虽然在过去实现了GDP的高增长,但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比较低,因此投资效率并不高,投资也不能与消费“携手并进”。最近纷传的中国赴日游客在日本争购马桶盖的新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形象地表明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自主科技创新方面存在客观差距。中国在告别了既往那种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以后,必须以“创新驱动”来提升“中国制造”,这是针对国内外市场近年来出现的现实变化做出的一个重要而又及时的战略决策。
放眼全国,一轮以“创新驱动”为目标的新的热潮已经出现。早在此次全国两会之前,各省市区的地方人代会上,很多地方政府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已提出了各自的“创新驱动”目标,并将其列入了推动经济转型的部署。各种地方版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地方财政出钱支持企业的科技研发。
尽管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但政府对于市场仍然具备重要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推进“创新驱动”的过程中,一个高效率的政府对市场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这与李克强总理前不久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的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双引擎”作用精神是吻合的。
但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原有的以投资扩张为主导的旧的增长模式中,政府长期担纲主角,虽然这保证了GDP的高速增长,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了一系列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需要经济转型,并且为达到转型的目的而宁愿忍受经济增速减退的压力,而不再将增长模式扳回到原有的轨道上去。那么,如果目前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的过程中,仍由政府来唱主角,缺乏企业的主动投入,这种“创新驱动”是否能结出理想的果实,还是容易产生疑问的。
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需要在坚持政府扶持的同时,更多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政府的作用在于能够集中行政资源向科技创新倾斜,并且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向创新企业实施减税降费的优惠政策和金融信贷支持,但政府还负有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的责任,因此出台的政策应该更多地体现市场公平,而不是向某一个企业做出特殊照顾。政府应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大关键性技术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向社会全面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让所有具有从事创新科研意愿的企业都能充分地享受到这种资源。
至于具体到每一个企业,是否需要从事技术创新,那还是得由企业自己决定,毕竟“创新驱动”需要企业具备雄厚的资金、人才、科研等各方面的优势,还得具有面对科研创新失败的承受力,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具备这样的实力。如果“创新驱动”完全由政府推动,那就很容易像以往的GDP一样沦为政府的“政绩工程”,对于经济转型起不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当今世界,“创新驱动”不仅已经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市场的关键,而且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中国尽管已经创造了GDP超10万亿美元的巨大成就,但由于在“创新驱动”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不让人乐观。中国应该在“创新驱动”方面奋起直追,以此来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的吸引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不能只有政府来“唱独角戏”,只有在市场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以后,“创新驱动”才是高质量的,也才能成为新常态之下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