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小娟
中国企业应把德国企业最传统的东西学会,这比盲目学习“工业4.0”更重要。
一个德国“工业4.0”概念,在中国市场上又掀起了一股学习德国企业的热潮。相对而言,尽管中国企业对这个概念的认知迟了两年,但其在中国市场的反响,似乎超过德国本土企业。
早在2010年7月,德国政府在《高技术战略2020》中确定,“工业4.0”是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显然,德国政府把科技上升到未来的战略高度,用意是在“工业4.0”时代引领全球。
德国“工业4.0”在中国掀起的热潮,首先是因为中德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融合时代,其次是中国向德国企业学习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那么,面对德企在国际市场上的巨大成功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诉求,中国企业要向德国企业学什么?
质量至上 不追求短利益
在笔者看来,“工业4.0”固然是一个标秆,但中国企业不应急于在概念上学习,而应该静下心来把德国企业最传统的东西学会,这比盲目学习“工业4.0”更重要。否则,中国企业仍然只是学到皮毛,而无法学到德国企业的内核,无法探析德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DNA。
例如:德国企业文化中总是把质量放在至高的地位,对质量精益求精。正因为德国企业对最高质量的追求,造就了德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质量第一的品牌形象。
不追求短期利益,避免伤害组织利益,这是德国企业显著的特点之一。德国与中国的合资企业里,德国员工总是奇怪中国同事在碰到问题时选择容易的解决方法,但这样一来,可能会给其他部门以后造成更大的问题。德国员工的解决方法是,会有一个熟思深虑的过程,其间也会和其他部门共同寻找最佳方案。这个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不求最快,但求最好。这对于中国员工来说太费事也太费时,但中国员工的求快导致追求短期利益和不顾及整体组织利益。
向对手学习而不是诋毁
用开放的态度去不断向竞争者学习,这是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又一不同之处。尽管彼此之间有竞争,但不会恶意诋毁甚至破坏游戏规则,而是彼此都要遵循游戏规则。比如:宝马、奥迪、奔驰和保时捷之间的君子协定,在新产品上市之前,会相互测试并且可以拆卸,以便彼此学习。这在中国企业的同行之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行业真正的发展,不是靠一个企业的支撑,而是共同做大行业,这才是一个行业及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根本所在。
德国企业更加专注
德国企业不像中国企业,比如房地产赚钱,大多数公司都投资房地产。德国企业非常专注,它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一直坚持做深做透。比如宝马,把“可持续性”写入自己的企业文化,时刻提醒企业和员工。
德国的企业无论大小,都会将精力和资源完全用在自己的强项上,它们很少会涉足自己毫无经验的领域。甚至会用很大的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合作伙伴,以便让自己的产品质量更有保障,这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无法也不愿去做的。
多数中国企业不会花费大量精力去培养合作伙伴,因此在分工协作及产业链的构建上,和德国企业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工业4.0”是德国国家的整体愿景,中国企业用虚心的态度学习,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我们更希望中国企业向德国企业学习时,学到德国企业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坚持。管理
(本文作者系德国科隆商学院国际管理教授)
责任编辑: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