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点点希望自己的“缓和医疗”项目将来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缓和医疗标准,满足患者在躯体、精神心理、社会和灵魂等方面的需求,比如增加心理治疗、芳香治疗乃至灵性方面的关怀。
在欧美国家和日本、台湾等地,缓和医疗均有专业学科。在亚洲,首先采用“缓和医疗”的是日本。前不久,罗点点赴日本进行了一次考察。“他们告诉我,日本100%的人都会选择通过‘缓和医疗’步入死亡。”或许是考虑到表述太过绝对,对方又告诉她,“那我们就说99%吧。”
在台湾,“缓和医疗”同样被纳入全民健保。当医生判断末期病人生命只有6个月时,即会启动法律程序,根据病人生前预嘱,放弃有创抢救,进入“缓和医疗”程序。甚至可根据预嘱人的宗教信仰需求,举行不同的宗教告别仪式。
在中国大陆,法律的空白,始终是“尊严死”的尴尬之处?法律虽未明令禁止,但也并不支持。近两年,全国政协委员陶斯亮和凌峰都曾提过相关“尊严死”的议案。现在,她们分别是生前预嘱协会名誉会长和专家委员会委员。
香港与内地情况大致相同,并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持,但“缓和医疗”也已成为香港的乡约民俗。
当下,罗点点并未放弃推动中国内地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努力,但她同时觉得,民间应先进行探索和实践,做出样板,供政府及相关部门参考。
她正在努力与有关基金会和养老中心、临终关怀机构建立合作。她还打算进行工商注册,成立不分红的社会企业,找懂得医疗的职业经理人来专门打理。为此,她向南都公益基金会的项目总监林红咨询社会企业的条件和边界。她还希望能得到一笔启动资金,正在进行全面的预算。
“我们正在算,要一步一步地算。”罗点点说。
对于经济条件并不乐观的家庭,缓和医疗机构费用相对较高,针对这一点,罗点点希望能培养团队,进入社区、家庭开展项目。
“一个有资质的临床医生或护士,只需要通过6个月的专业培训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缓和医疗’的专科医生和专科护士。”罗点点说。她希望能综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从培训到治疗的“缓和医疗”基地。
2015年的第一个月,罗点点的计划已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实施。走进这一领域,她甚至觉得很幸运,因为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她接触新的事情,认识新的人,与大家一起忙碌,并不觉得累。
(责任编辑:HN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