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供应商营销方略

回乡

2015-03-13 来源:121健康网

  张正良 /文

  进城了,还扎下根,想回乡创点业,回乡久了,又想进城憧憬一下未来。总之,不管是郑波、老奎的回乡创业,还是柱子的进城回乡又进城,永远不变的是乡情,还有讨生活憧憬美好生活的动力。

  “有人愿意一起回老家混不?”

  酒过三巡,郑波站起来给自己倒了一杯水,略略欠身,一饮而尽。“今天请大家来,没别的事,就是想咱村里几个聚聚,借这个机会,也想请哥儿几个帮我谋划谋划!我呢,就以水代酒,先干为敬。”

  “哦,回老家?你打算干什么?当地主?”

  “初步打算是这样,回去先弄200亩地,种上百来亩薰衣草,搞个小庄园什么的,再种点有机蔬菜,养几头猪,或鸭子鸡鹅,搞个农家乐。”

  “你郑州的生意怎么办?两头跑能忙得过来?”

  “前几天已转给别人了!”郑波说,“还有点股份在里面,先周转着,老家的事能做好,就全部抽出来。对了,郑春大哥,你从工信厅能不能搞点项目款把咱村门口池塘推一推,塘都快淤平了,我想整一下,养点鱼,种些藕……”

  郑波

  两年前,建材市场看上去还很风光时,郑波就萌生了退意。

  2009年,因为弟弟在南方开了一家管材厂,郑波只好被牵进建材市场,在郑州东建材开了一家门店。好在,时机还不坏,正赶上楼市飘红,生意没经过反复就进入快车道。那确实是一个造富时代,每天一睁眼,传进耳朵最多的就是谁谁又搞了一个什么项目,运作开了,发了一笔横财,谁谁跟人合伙拿了一片好地,正在四处化缘,一开盘就是十几亿元,谁谁撞了狗屎运,跟某银行老总攀上关系,一下子接了几个在建小区的水电装修……眼见着身边一个个大神们今天还在浪迹天涯、混吃混喝,明天一转眼就成了坐拥几百亩上千亩地的地产开发商,今天还在夹着公文包溜街边,跟各色人等套近乎,明天就“大奔”开道组建团队扯起一杆开发公司的大旗。项目连连看,神话满天飞,郑波看得眼花缭乱。

  没人跟钱有仇。混迹在老乡同学间,除了兜售管材,郑波也转接一些占用资金不大的地产项目做,利不多,但也都是挣钱的营生。可惜郑波是个老实人,有一分钱,就做一分钱的事,不太敢想一角钱的买卖,更没空手套白狼的胆魄,因此错过很多成长为大老板的机会。郑波也不懊恼,别人四处涮车坐时,郑波开着自己的黑色别克出去谈生意,别人都开上大奔、宝马、宾利了,郑波还是那辆别克。

  但身在建材市场,郑波心里总不太踏实,这行当就像是一只被放飞高空的大气球,虽然你手里拽着线,但飘得太厉害,说不定哪天就没影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郑波脑子里时不时就蹦出这句话,他知道这不是什么好兆头??小时候看连环画,翻到一老人对着荒坡哭诉繁华易逝,他的心都凉了。

  一次,陪生意上的朋友到豫南游玩,吃饭时,朋友把一干人带到一处四野荷香的农家院。时至中秋,荷叶田田,莲子青青,碧绿满眼,清香盈鼻,而菜是极家常的小菜:萝卜炖土猪肉、地皮炒笨鸡蛋、蘑菇炖土鸡、清蒸大白条、豆皮炒小白菜……全都是农家自生自长的玩意儿,没有海参翅鲍,就地取材,简简单单,却吃得味浓情深。

  那顿农家饭彻底触动了郑波的心思。回郑以后,他很郑重地给老家的父亲打了一个电话。

  “一定要回来吗?”父亲问。

  “一定!建筑这行当眼看就走到尽头,也就三五年光景了,不转不行啊!”

  “那行,我想法给你张罗张罗。”

  张罗归张罗,父亲并不希望儿子回去。农村人眼皮子浅,你从村里进城,村人高看你,你若从城里打道回府,唾沫星子能把你淹死,弄得不好风言风语的都来了,他这村干部的脸也没地方搁。但儿子铁了心要回来,做父亲的只能尽量给他铺路,话说回来,这些年农村也不难过,用地成本也不高,说不定还真能弄成点事。

  村里的地都是现成的,谁家的地,打个招呼就成,也不需什么成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村里的年轻人一茬接一茬地出去打工,有能力的早已安家他乡,没能力的也在镇上或县城买了房,没人愿回来,村里的老弱病残则是种地的主力军,如果不是机械化作业基本普及,这些主力军们只怕早缴械了。

  父亲盘算了一下,村里撂荒的地不少,弄个二三百亩还是没问题的,关键是拿地干什么。

  “干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比荒着强啊!”郑波这样回答时,对经营土地还只停留在概念上,未来具体要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其实并不清楚,直到有天参加完北京一商业伙伴女儿的婚礼,他心里的农庄才有了雏形。

  婚礼是在朝阳区一家大酒店举行的,酒宴结束后,主人特意安排远道而来的贵客到不远处的蓝调庄园游玩。四季果庄,古堡温泉,会所以及湿地,到处都能打动人心,最妙的是数百亩薰衣草营造的蓝海,人行其中,恍若隔世,那种震撼是郑波从来没见过的。

  “妙不可言!”事后,郑波曾向父亲追述当时的感觉,“土地真的是太神奇了,没高山,没深水,一样可以创造出人间绝美!”

  “我不知道啥叫薰衣草,你想种先得搞清它的习性,咱村的地适不适合,你可是从没种过地,不能光拍脑袋,想好了再作决断。”

  “老奎不是在家吗,他这几年一直玩着地,应该对村里的土质很了解!”郑波想起老奎,多少有些兴奋。

  老奎

  老奎比郑波大十几岁,两个人各跑各的道,在村里时,没什么交集。

  老奎算得上是村里的能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被村人唤作毛孩子的老奎窜到县城跟人学了几个月美容美发,回到村里就掀起了头发革命。小青年们一见老奎带回来的美发工具都有些傻眼:从来剃头都是一把手推子,外加刮胡子的一把刮胡刀,哪见过那么多玩意儿??牙剪、平剪、吹风、剪梳、滚梳、排骨梳、尖尾梳……原来理发竟有那么多讲究,发型也并不天然就是一个小平头,更重要的,女人也可剪发,也可把头发卷曲起来。老奎带回一股风,很快刮起来,不久,走村串巷的剃头师傅只能找他们的老伙计试刀了,而大姑娘小媳妇也试探着在头发上做起了文章。

  也就一两年的工夫,街上到处都是理发店,什么新鲜玩意儿都出来了,连染发也不再稀罕了,至此,老奎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介于乡村间的理发大业也就寿终正寝了。老奎也不急,把美发的玩意儿收拾收拾又跟人学起了做豆腐。

  村口有一眼宽井,300多米深,水质清冽,是当年钻井队探石油时留下来的。老奎人机灵,还在外学做豆腐呢,抽空跑回村买来下井的砖瓦、潜水泵、水管之类把油井修葺一新,待到学成归来,在井边盖一简易棚屋算作作坊,就开始了磨豆腐的营生。刚学的手艺,做出来的豆腐还欠些火候,邻村做了几十年的“老豆腐”只要在村口一出现,老奎当天做的豆腐就基本上得自产自销,要不,就得挑着担子到别的村串串。那时村里村外好吃两口豆腐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留下的不是舍不得花一分钱的老头老太,就是做不了主的娃娃妮子,三里五村的转一上午,老奎也卖不了几块豆腐。

  乡村里的人日渐稀疏,正晌午头上,老奎转几个村子,吆喝半天,连个人毛都见不到。这样的生意叫谁都心灰意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奎做不下无人生意,干脆把豆腐坊一封,带着老婆孩子出去打工了。

  掏过煤,干过砖窑,也当过矿工,总之,凡是农村人出去干的苦活累活老奎几乎都干过,老奎是个很惜力的人,转了一圈,没像别人一样落下一身病,但也没能挣下钱,糊口而已。在东北帮林场伐树,树倒下时反弹回来撂倒了几个工人,老奎死里逃生,从此不愿出苦力,只想干点讨巧的活。

  老奎打工也有过春风得意。在北京平谷一家毛衣厂,精于计算的老奎被老板看中,当起了小领班,订单过来,老奎负责计算客户要求的尺寸,不能有丝毫偏差,然后把数据送给不同的车间。干了三四年,没出过一次差错,老板很赏识,每单活干完,老奎都会收到一个小红包,20世纪90年代中期,老奎一个月收入已超过两千,比下煤窑挣得还多,在当时也算是高工资了。

  但老板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老奎的工资也始终没突破三千元。眼见着跳槽南方的小老乡都比自己拿得多,1999年老奎一狠心举家南下进入东莞一家毛衣厂打工。新东家发的是计件工资,老奎手拙,干不了多少活,但沾了过去当领班的光,一个月也能拿个三千多元,眼疾手快的媳妇倒是有了用武之地,林林总总,比老奎的收入还多,一家人在南方算是安顿了下来。

  老奎恋旧,生活一稳定就想往回跑,就想他的豆腐担子、豆腐坊,想念浓得化不开的乡村味。“端人碗,受人管”,老奎不喜欢那种捆绑式的生活,每天的按部就班让他心里别扭,在家多好啊,想干什么干什么,想什么时候干就什么时候干,自己说了算,不用看别人脸色,人勤地不懒,养活一家人总不是什么难事。这样子给人打工终究只是一叶浮萍,早晚还得漂回去,何必呢?

  如果不是厂里要进行产能升级,老奎或许还会一直纠结下去??虽说有心回家,但人过四十,夫妻俩都有份稳定工作也不易,况且俩孩子正上着学,处处都得花钱,回家未必能供养得起。厂里为在竞争中抢占先机,从国外花重金“请”回来一些机器,生产全部电脑控制,需要的人力大大减少。老奎学不了那玩意儿,看着电脑就头晕,人倒干脆,不待老板拉下脸,牵着媳妇就往回跑。

  “就东莞那地方,整个一大工厂,哪里有家好?”有人问,老奎就这么答着。

  老奎又开始做豆腐了。水依旧清冽,人过中年,老奎磨出的豆腐竟有了些味道,邻村的“老豆腐”几年前就谢世了,老奎成了“老豆腐”。豆腐不再是村里的稀罕玩意,老头老太也都吃得起,老奎的生意反倒红火了起来。

  养猪的事,郑奎早先做豆腐时就干过,那么多白花花的豆腐渣,人吃都是美味,就别说猪了,不过,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猪崽很抢手,老奎就养母猪,指望着下崽卖钱,但时过境迁,如今村里早没了猪影,老奎就自己养土猪,一年出栏七八头,倒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养猪养鸡,肥料就多,老奎就想着种几亩地。水田种的是专家研制的特种稻,旱地搞的是西瓜种植,与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不同,测土、配方、施肥,老奎一样一样来,丝毫不含糊,不过两年,老奎比侍弄一辈子地的人都了解地的脾性。

  地能生金,种啥都不会亏人,老奎认这个理,也有心多种些价值高的玩意儿,但老奎不懂市场,怕把自己的家底玩进去。

  “奎哥,要不,咱几个合作,多承包些地,好好干一场!”郑波跟父亲沟通不久,电话就打到老奎那儿。

  “好哇,哪几个?你一个,我一个,还有谁?”

  “柱子!”

  柱子

  柱子在村里年轻人中算是见过世面的。

  村里人出外打工,干的多半是体力活,顶多进个不错的工厂,旱涝保收,吃点花点年底了再剩点。柱子不是,柱子是结婚后出去的,媳妇的姐夫跟某大型油企华南区总经理有点瓜葛,柱子不进厂,而是到了深圳一家油站,没干两年就成了经理,媳妇在另一家油站做出纳,生活跟城里人基本接轨,平日交际也远不是打工仔的圈子。

  从外出打工那天起,柱子就没打算再回村里。但造化弄人,不想回村的柱子最终还是带着媳妇孩子回家了??柱子正办着转正手续呢,老娘却意外去世了,不得不回来,照顾一病不起的爹。

  半年后,爹的身心创伤得到了平复,可他的转正梦却泡汤了,经理的位子也没等他,柱子懊恼得不行,有心杀回去卷土重来,又担心老爹一人在家,心一横,反倒把媳妇也拉了回来。

  柱子没心思种地,就把入城前做塑胶门窗的手艺捡了起来。好在,乡下的新农村建设正搞得如火如荼,每个行政村都在集中开发,柱子干的行当至少短期内还算是“朝阳产业”。柱子人实诚,又会来事儿,从不吃独食,有利大家分,讲求的是利薄人厚,因此总有干不完的活,一茬接一茬。

  柱子的生意做不完,就雇人一起做。起先,有两人先后来当学徒,出师后就跟着柱子干;活赶在一起时,柱子会把师父请过来,好吃好喝好招待,每个月还奉上五六千元红包,师傅年纪倒是不太大,五十来岁,但早已不干这行,手生,出不了多少活,但柱子一直念着师傅的好,就是想师傅在那儿招呼着,自己干活也有劲。

  不过,柱子看明白了大势,新农村搞基建很快就会到底,干不了几年,到时自己这手艺怕是没了市场,养家糊口都难,得尽早计议才行。

  在油站当经理时,柱子曾结识一位药商,安徽人,在南方有一家制药厂,专做中成药,人很大方,花钱如流水。柱子向他打听来种中药材的情况,自己又专门跑到国内几大中药材集散地调查,钱花了不少,效果不太理想。2010年柱子试种了十几亩白术,前期长势挺好,突然就一片片地枯死了,找不到究竟,柱子眨巴眨巴眼,只好放弃。

  柱子又平整些地开始种树苗,种景观树,种木瓜,种竹柳。树是个知道感恩的物种,你善待它,它就会可着劲长,竹柳已成林,木瓜也挂果,但柱子找不到买家。长势好的桂花在郑州每棵能卖1万元以上,可柱子的桂花树只能长在地里。

  柱子从地里折腾不出来钱,有些心灰意冷。闺女都上小学了,再这样耽搁下去,只怕又得走自己老路,柱子眼看着乡里的教育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心里就发急,就想把女儿弄到郑州上学。

  “真不行,咱得到郑州打工去。”柱子不止一次对媳妇说,“孩子耽误不起,大城市人多,要盖的楼就不会少,到郑州总能找到饭吃。”

  柱子没心思在家干了,就三天两头跟村里出来打拼的人联系。

  “波哥,你在郑州门路广,能帮找些安门窗的生意不?家里没什么干头,我也想到郑州呢……”

(责任编辑:HN025)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