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来了超越以往的激烈竞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企业将低成本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微利成为这一时代鲜明的特色。
目前,“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优势席卷全球,但是这种低成本优势更多的是建立在低廉的生产要素(如人力成本等)基础上的,而非通过提高效率、产品创新、运营创新等具有长久竞争优势的方式建立的。 “中国制造”要想走出一条微利时代的利润之路,就必须深入研究微利的背景和原因,找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以便采取对应措施。这也是当今纺织工业迫在眉睫的核心课题之一。
十大重要观点
重要观点一:
微利时代的利润之路无外乎两条,一是企业内部最大限度地进行成本消减,二是企业和行业从战略层面来考虑成本消减、附加值提高和资源掌控,将成本控制和提升企业、行业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
重要观点二:
中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将是掌握资源与提供优质服务。纺织资源包括原材料、技术、市场和人才资源等,服务是使买家产生依赖性。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原料资源和人才资源短缺问题。
重要观点三:
原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一直是纺织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障碍。我们应从战略层面上提高对原油、棉花等天然资源的掌控能力。
重要观点四:
创新是微利时代获取较大利润的法宝。创新内涵不仅包括技术、产品,也包括管理模式、营销决策、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创新。企业必须要由成本战略转向技术和服务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和完善的服务提供。
重要观点五:
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行业创新示范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集中力量解决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探索新型行业研发创新模式。
重要观点六:
推广建设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产业创新平台服务于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加速产业集群出口产品的升级。
重要观点七:
从长远来说,我们要实现从OEM(原产地加工)到ODM(原产地设计生产)到品牌营销的升级,逐步进入市场营销渠道、品牌运作这些高利润环节。但是,基于目前我们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国际化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应以培育行业品牌、区域品牌为突破口,以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带动纺织行业品牌建设工作。
重要观点八:
要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到中南美、中东、东欧、非洲、南亚等地区建立“中国纺织工业园”或“生产加工基地”,进行跨国资源配置,开辟多元化市场。
重要观点九:
要充分利用中、西部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引导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逐步将初加工、常规产品生产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向原料产地转移,使东部地区、沿海地区集中精力向研发设计、国际贸易和中高档产品的方向发展。
重要观点十:
要从行业质量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产业预警等方面开展工作,使行业发展有序、高效和规范化,避免出现无序发展带来的过度竞争和不公平竞争问题。这不仅有利于产业升级和行业利润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树立中国纺织行业的良好形象有着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微利纺织业的问题分析
纺织工业是国内市场化进程起步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竞争最充分、资源与市场国际化最明显的产业之一,因此,成为微利行业是必然的。实际上,正是过去的二十多年的市场化、国际化,推动国内纺织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纺织大国,即使到新兴工业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纺织工业依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平衡国际贸易、解决就业和三农问题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加人世贸以来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市场容量不是无限的,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为此,我们首先要解决以下产业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产品低档次、同质化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前被认为是国内纺织业瓶颈的面料业竞争力有了明显改观,面料出口大幅增加,出口服装采用国产面料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是,从产成品方面看,我们的产品档次、附加值还有待提高。目前,出口产品中,来样、贴牌加工比例高,自有品牌、自主设计开发产品的出口比重不到10%,产品附加值低,获利水平低,过度集中于低档次、常规产品市场,过分依赖低成本、低价格和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高档、高品质产品比重低,价格持续走低。美国进口服装中,我国产品价格是意大利的六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甚至比印度还低20%。
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产品档次低实际上反映出的是技术开发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在高技术纤维、先进纺织机械、高档产品设计上对国外的依赖程度高。虽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引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但是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并没有得到有效消化吸收,国产设备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依旧存在,而且大部分高技术设备并未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产业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公共技术服务网络;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不足,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还不到其销售总额的1%。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弱。企业倾向于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而忽视软技术的引进,通常是购买诸如装配线这样的整套设备。硬件设施占中国技术进口的80%以上,而用于获得专利使用权许可、售后服务以及咨询方面的费用则分别只占9%,5%和3%。在技术本土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少。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韩国,他们引进欧美技术时,提出只引进一台,不引进第二台,引进技术的资金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例是1:5,所以很快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根据今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我国引进技术的投入与消化吸收创新投入比例是1:0.07,即花一块钱引进用七分钱来消化吸收创新,其结果只能是引进再引进,长期形不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无序竞争问题
由于纺织产业进入门槛不高,在加入世贸利好因素的刺激下,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投资增幅过猛,一些企业盲目扩张加剧了行业的过度竞争。过度竞争也引发了国际贸易摩擦。此外,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企业不惜采取一些不法手段,或偷工减料,或违反劳动保护法,或偷税漏税,对规范的企业形成了不正当竞争。
品牌缺失问题
虽然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但服装自有品牌出口不足1%。我国优良的加工质量得到世界公认,世界著名服装品牌绝大部分在国内加工,但我国尚无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服装品牌,企业长期处于为他人做嫁衣的地位。 在内销市场上,本土品牌影响力也不强。我国服装(含鞋帽)注册商标超过二十万,但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全国认知度的品牌不足百个,国内中高档服装市场被洋品牌主导。
营销手段落后问题
国内市场上营销手段较落后,集贸市场等传统模式占主导地位,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手段发展缓慢。在国际市场方面,由于我们缺乏国际化的质量控制、品牌营销渠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初级加工这一受上下游挤压的不利位置。纺织产业供应链中90%以上的利润被国外品牌拥有者赚取,我们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
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
目前最突出的是原料工业发展滞后问题。目前国内化纤原料进口依赖度高,60%以上的PTA需要进口,原材料涨价造成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今年受影响最大的是化纤业。近年来石油价格飞涨,化纤原料价格随之上涨,但是后道产品价格提价空间有限,造成企业利润减少,经营困难。从2004年6月以来,涤纶原料PTA的平均进口价格从482美元/吨提高到2005年3月份的686美元/吨,近期达到800美元/吨以上。化纤大省浙江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304家化纤企业中,亏损企业85家,亏损面28%;产品销售收入424.6亿元,同比增长35.2亿元;实现利润5.53亿元,同比下降了46%。
当然,外部环境对纺织工业的影响也很大,除了能源涨价等因素外,今年来欧美等国先后对我国十几类纺织产品出口实行数量限制,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和行业效益影响较大。国家政策的变化也对产业有直接影响,如今年初开始对部分产品出口从量征税,7月20日开始实施的临时出口许可管理,人民币升值等等。有专家测算,人民币升值2%,行业利润约下降10%,利润率减少0.4个百分点左右,对于平均利润率只有3%左右的纺织行业来说,影响是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