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下午,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专题宣讲论坛在京举办,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食品安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文晓巍出席论坛并发言。
文晓巍表示,总体来说食品安全水平稳中向好,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总共完成120万批次的食品,包括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样品的抽检工作,合格率高达97%以上,与2016年各季度基本持平。但是食品安全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在过去的十年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成为各界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这些案例比如使用甲醛的白菜、地沟油流入市场,餐饮业群体中毒事件,有毒的多宝鱼等等。同时他们团队基于大数据挖掘工具,在过去十年间看到全国31个省市不含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发生24万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违规使用超标造假等因素占比非常高。
同时从“十九大”报告看到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确提出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原则。食品安全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不同的场合强调食品安全,同时实际问题引起了新的挑战,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结构性转型,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面临挑战,在食品的生产和流通中行为人因利益驱动而在投入物的选择及使用上违背诚信的道德,造成人员性的风险占比高,监管体系的改革机构调整政策和法规的变化,以及监管资源的相对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发性造成现有监管模式极大的困难。对于一个监管人员面临40多个企业,其实还没有谈大量的中小散户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监管工作,从现有的事后监管模式向国际通行事前模式在过渡。例如猪肉工业存在的问题,猪肉从养殖到运输到屠宰到市场以及消费者,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到养殖环节瘦肉精非法添加,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农业部搜集的数据看出还有病死猪、疫病传染、污染等情况,在屠宰环节存在死宰,还有环境污染的现象,市场销售零售环节问题也是存在的,霉烂变质也是存在的,消费环境也是有责任的,部分消费者自身追求瘦肉率,消费者在自媒体发达的情况下随意地转发微信传播谣言。猪肉供应链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利益的追求,本质原因相对一部分是信息不对称,研究表明,68.2%的食品安全事件源于供应链上成员利益相关者的私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在于追求利益而非法添加有毒的物质,问题还在于供应链的前端,也就是说企业存在责任,主要是生产的责任,因存在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
在文晓巍看来,要解决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技术就是全程可视化,通过区块链技术,通过LED技术,视频监控和GPS等等,还有AR技术等,对整个环节进行监控,比如说污水的排放,病死猪的处理等,运输途中的路线、车厢的温度、屠宰环节信息、在市场销售信息,以及消费者大数据跟踪,综合来做系统。要做到一个可视化,目前有22000家养猪场的地图标识和应用,构建质量安全和环保监测生态系统相结合,建立主动的溯源系统,通过扫码传输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做到供应链数字的集成,基于结构化的分析,对于农产品、食品安全风险、趋势与运行进行研究。
文晓巍认为,食品追溯可视化可以帮助企业塑造品牌,要做好企业品牌,就是让市场相信你的产品是优质高效的。同时做好数据库,做食品安全风险定量识别、排序和评估。推动产学研商,形成协同创新和技术转化,带动农民精准扶贫。最后,还要重视“互联网+”科研,产生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