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政策解读论坛在京召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应急处副处长张昶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演讲。
张昶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食品安全上就是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绿色、营养食品的需求,同供给侧能提供的食品上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连续5年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今年前三季度监测合格率达到97.8%。主要在以下五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标准先行品牌增效。已经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6000多项、农业行业标准5000余项,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实现有标可依。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三品一标”总数达11.7万个,一大批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摆上了百姓餐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二是专项整治严打重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禁限用农药、“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等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三聚氰胺连续8年监测全部合格,“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地下生产经营链条基本打掉,高毒农药和禁用兽药问题基本解决,区域性、行业性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健全体系强化能力。截至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88%的地市、75%的县(区、市)、97%的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监管人员11.7万人。国家投资建设了部、省、地、县质检机构2700余家,检测人员达3.5万人,基本实现了部、省、地、县全覆盖,检测能力迅速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实施种子追溯编码标识,兽药“二维码”制度和农药质量追溯试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于今年6月30日上线试运行,即将成为政府智慧监管和公众信息查询的云平台。
四是创新方式落实责任。按照国务院食安委部署,组织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在首批107个创建试点县(市)基础上,今年3月又启动了第二批215个县市创建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创建范围。强化属地管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对地方农业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同时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的第一责任,确保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
五是加强配合完善机制。加强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协调配合,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试点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项,实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强化风险管控措施。并建立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了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下一步,首先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标准化生产是实现“产出来”的关键,不仅要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推动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还要抓好源头治理,推动结构调整朝“绿”字上做文章。重中之重是要抓好“三品一标”品牌发展,通过品牌化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第二,扎实开展专项整治,着力强化执法监管。其中种植业重点是落实好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治理高毒限用农药违规使用和禁用农药隐性添加等问题。畜牧业重点是打击使用“瘦肉精”和禁用抗菌药,着力解决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渔业重点是治理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问题,加强违禁药物源头管控。在抓好专项整治的同时,也要继续强化日常执法监管,加大检打联动力度,确保优质农产品“管出来”。
第三,加快建立追溯体系,着力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传输、调度和数据处理中心。加快构建追溯制度机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统一各追溯参与方的行为。开展追溯试点,优先将生猪和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以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通过试点,以点带面,普及农产品追溯管理,让生产行为可追溯,让消费选择可识别。
第四,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着力抓好示范带动。要巩固首批创建成果,首批107个创建试点县(市)去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9.3%、群众满意度达到90%。要继续加大创建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第五,抓好舆情监测和科普宣传,着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加大舆情监测力度,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建立上下协调、横向合作、跨区联动的应急机制。积极开展风险交流,畅通政府、专家、企业、媒体和公众之间的风险交流渠道,构建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及时准确地对外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权威信息,澄清不实传闻,加大虚假信息惩戒。加强科普宣传,不断提升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开展科普解读,提高科学认知,引导放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