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日趋严重,我国医药出口频频遇阻碍。在这大背景下,我国原料药行业市场低迷导致一些企业选择退出,这些更是令人担忧。
我国原料药产业兴起于全球产业链二次转移。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逐步成为全球原料药生产基地。但同时,粗放发展也让行业备尝苦果。由于产能过剩,原料药企业在与国际买家的议价中处于劣势,陷于拥有产品供应垄断权而没有议价权的尴尬局面,且环保欠账也越来越多。
去年,我国原料药出口236亿美元,同比增长不到3%,低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据了解,自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原料药出口连续出现每季度同比负增长,尤其是大宗原料出口急速下滑,进入下行通道。
在过去的2013年,大宗原料药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11个品种全部呈现负增长,且都是两位数的负增长,这种现象极为罕见,也超出了周期性涨跌的规律。
产品价格从来就不是国外客户砍下来的,而是国内竞争对手压下来的。现在,原料药价格已经逼近成本。为了维持运营,有些企业不赚钱也得生产,没利润就没有资金投入环保,陷入了死循环。
为鼓励出口,增强竞争力,我国在出口领域一直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原料药出口品种按照附加值的高低退税12%~3%不等。然而,这一鼓励政策也被国外客户把握住,在议价中被直接扣除。
当前,医药出口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形成,旧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正处于青黄不接期,也可以看做提速换挡期。因此,要坚守在原料药行业,就必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