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华社驻全球多国记者就当地奶粉生产、销售、监管等多环节展开调研,结果发现西方多国奶粉市场供应充足,产品质优价廉,市场秩序井然。
国外奶粉市场一派和谐的背后,除相关国家得天独厚的优质奶源外,还有一套高效运转的庞大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囊括市场竞争、行业监管、社会保障、消费维权等诸多领域。从广义上说,做好奶粉市场是个系统工程。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超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多为大品牌垄断,尽管如此,奶粉并未因此出现价格暴涨,罐装婴儿奶粉单价普遍不过一二十美元,奶粉质量也有保障。
这种店大不欺客现象,与恩威并施的监管措施和高度合作化的经营模式息息相关。
西方监管当局按照反垄断法,严格实施价格监管和质量抽查制度,巨额的违规成本,使得商家不敢轻易造次;此外,当局通过适时补贴奶农和消费者,有效稳定了市场价格。
上述政策保障了法治和充分竞争的市场,消除了垄断造成价格扭曲的土壤;在法治条件下,各产业主体利益和而不同,既有独立经营权,又彼此密切联系,产业形态趋向合作化、自治化。
譬如,西方多国乳业实行高度一体化经营模式,牧场主、奶农合作社、乳业委员会三者之间以股权为纽带结成一体,在行业自检自律、全球营销网络方面高度融通。
再如,西方奶制品工厂普遍建有高效的追溯制度和自检体系,一旦发现有哪个批次的原奶出现问题,工厂就会追溯到出问题的牧场。
严格的市场监管和法治环境造就了相对强势的消费群体,西方专业维权咨询行业极其发达,与高效执法主体形成合力,提高了进入流通环节的门槛,倒逼生产和流通企业不断提高品质,改善服务。
在美国,一些与当局有合作协议的奶粉厂商还会按一定比例返还部分利润,支持政府对贫困家庭开展的婴儿奶粉营养补贴项目。政府与企业、商业与公益,企业与社区的粘合度,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多国普遍鼓励母乳喂养,积极保障女性哺乳权利。良好的育婴观念,降低了民众对奶粉的依赖,奶粉也自然不大会成为紧俏商品。
一种产品、一个行业、一方市场的有序发展,折射出在法治条件下,充分竞争的市场所具备的超高效率;也体现了在公民社会中,监管者、生产者、消费者间互动的高度契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