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众网报道,日前,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省2014年食品安全违法犯罪20大案例,其中包括烟台某企业在露酒中添加壮阳药等,涉案货值最高达8000余万元。通报未公开涉事企业及人员全名,大多以“某某厂家”、“赵某某”的形式出现。近日京华时报也报道,黑龙江省药监局发布问题食品名单却限制媒体发布。四川南充药监局隐瞒问题奶粉企业的名称也引得外界普遍质疑,几件事引起社会反响强烈。对此,专家表示这明显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有律师则更是表示“荒唐”,有违法之嫌。
山东省通报2014年食品安全违法犯罪20大案例,应该说这是种进步,这比那些躲躲藏藏的、不进行信息公开的部门好了很多。只是,匿名通报食品安全违法,与公众的信息公开期待依然有很大差距。尽管说,可能违法企业已经督促整改、幡然醒悟、迷途知返了,但是,就能因此对其网开一面、不予实名通报让人不解。
之所以匿名公开,一则,相关违法企业已经被查处,有的已经进行认真整改了、而且整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则,相关违法企业有可能与相关部门有利益关联,上下级单位难免低头不见抬头见,查得过严了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只是,在涉及公众舌尖上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上,是违法企业的面子重要,还是公众的食品安全重要?如果不严厉查处相关违法单位,如何缓解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
食品违法企业通报是通报了,可是匿名通报有可能让公众对所有食品都保持戒心。而全名曝光食品违法企业虽然说对这些违法企业杀伤力较大,但却能免除公众对食品生产良心企业的误伤。既然知道现在全名通报对其杀伤力很大,为什么那些食品安全违法企业当初敢于铤而走险?铤而走险了、有关部门不予以追究,何以体现从严从重?现在知道要面子了,当初为什么要违法?
这几年,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一样一样的食品安全事件挑战着公众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一些本不该公众熟悉的名词闯入公众的视线,这不能不说是食品安全的悲哀。食品安全的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可能遭遇九龙治水而无人问的尴尬。如今,大部制改革推进,食品安全归属于食药监部门管理。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出纰漏,是拿公众的身心健康开玩笑。有关部门肩负着管理食品安全的职责,就应该从公众的身心健康高度出发,从严从重查处违法企业,让所有企业都消除侥幸心理。匿名通报,说得不客气点,就是一种变相保护。因为这些企业给当地缴纳不少税收,一旦犯了事儿,就可以对其网开一面、不予通报吗?因为它们已经整改好了,就可以对其既往不咎了吗?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强化执法的问题。如果执法不到位,那么,相关法律法规就有可能成为一张白纸。
食品安全监管,应该从严从重,匿名通报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