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食品掺假事件和现象屡见不鲜。马肉事件、毒鸡蛋事件等,橄榄油、葡萄酒掺假现象等,无一不牵动着监管部门、专家学者及食品企业,无一不牵系着每一个消费者的心。
食品掺假也被称为“经济利益驱动型掺假”(Economically Motivated Adulteration, EMA)。它不仅威胁着食品供应链的安全,还为公众健康带来了极大风险,每年给全球带来逾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不仅如此,食品掺假的事件也曾多次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公众对食品产业甚至监管系统产生质疑。随着电商等新经济业态的出现,如何预防和控制食品掺假的议题再度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联合献计,共同应对。如何预防和控制食品掺假?怎样还食品以真实性和完整性?研讨会上,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医药卫生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Chris Elliott认为,过去12个月食品掺假工作取得了三大进展,一是大家的意识大大提高,二是各方合作更加紧密,三是监测检测工作有所提升。同时他还透露,巴西的鸡肉产业掺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奶制品掺假、澳大利亚和南非的牛肉制品掺假情况等等各国的食品掺假问题不容忽视。为进一步做好全球的食品掺假工作,他倡议未来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管理食品掺假工作的中心。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秘书Tom Heilandt则认为,要想做好食品掺假工作,营造一个健康的食品文化尤为重要。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科学家吴永宁在会上把中国卫计委牵头制定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即公众俗称的“黑名单”制度作了介绍和推荐。英国食品与环境研究院食品真伪性部门主管James Donarski表示,建立更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加强产业整合,加大宣传工作,同时,希望有更多的类似于手提式便携光谱仪等检测设备应用到食品掺假检测工作中。
在“如何调动资源、加强合作,为预防控制食品掺假的目标共同努力”的小组讨论环节,荷兰食品与安全管理局全球食品犯罪联盟副主席Karen Gussow表示,通过案件分析,找到导致问题发生的诱因。预防性措施阻止犯罪比逮捕犯罪人的工作更为重要。全球食品安全合作伙伴项目(GFSP)首席执行官Lynstra N. Antoine认为,资源调配和分配很重要,把食品安全、食品掺假纳入到可持续发展计划多边框架协议不失为一个良策。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顾问陈君石院士表示,食品安全与食品欺诈不能等同。食品欺诈行为虽然屡禁不止,但其中真正影响消费者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并不多,要让公众了解食品安全与食品欺诈两者之间的不同,理性地维护权益。
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法规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及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专家代表,以及来自其他政府部门、学术机构以及食品行业各界的代表纷纷发表了各自见解。作为企业代表的玛氏公司食品安全科学及能力建设全球总监Robert Baker和达能食品安全中心总监Marc Cwikowski分别向与会者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中粮集团和阿里巴巴代表也向与会者作了各自的报告。
据悉,本次会议综合各方意见,对预防食品掺假的重要原则及框架达成了一致意见,对从源头遏制食品掺假有重要的意义。陈君石院士表示:“我希望看到会议所达成的原则与框架能应用于各国实践中,并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反食品欺诈工作做出贡献。”
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达到90亿,这就意味着我们将面临更多的食品安全挑战。希望通过全球各方持续努力,通过有效预防食品掺假,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全球食品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