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24日电(胡丰盛)完美的事业是什么?先哲苏格拉底说,当人的天赋与兴趣契合了社会的需求时,完美的事业就出现了。
如果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的经历去套这句话,那便是当企业经营的天赋与产业链精准扶贫的行动契合了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7000万人口脱贫的目标时,“知”与“行”就完美结合在一起。
从最初的建药厂,到近几年的创造性地把农民、土地和企业放进同一个“反应釜”,胡季强走出了一条“点土成金”的“魔力链”,一条“脱贫致富”的“希望链”。浙商总会秘书长郑宇民评价,“通过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大面积带动农业产业升级,他实现了农业资源和浙江制造产能的链接,在扶贫当中获得共赢。”
如今,他的身上又多了新的担子:引领云南的40万浙商,以公益形态、产业手法,组团助力云南解决100万名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
公益心态 产业手法的“希望链”
胡季强的扶贫之路,源于2012年的一段视频。
“我想,我是一个民营企业家,没有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产业链扶贫既是义利兼有的善举,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胡季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提出,康恩贝在未来要用公益心态、产业手法,帮助解决100万名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让他们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这个目标首先在云南进行。
在此之前,当地村民普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低效作物,一年忙到头,收入却少有。
如何让低效土地增值?是 “产业链”扶贫中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
经过反复的土壤测试,对比试验,康恩贝选择在云南曲靖的流转土地上遍植银杏树。几年时间,它成为了村民眼中的“希望林”。
胡季强说,如今,他们每年付给农民每亩500元的流转土地使用费,一家三口平均五六十亩的山林地,就能增收3万左右;通过建水利农业设施,种上银杏苗,套种上中药材,农民不离土不离家,就成为了产业工人,每人每年亦可增加收入2~3万。
“银杏是康恩贝一个百亿级产业,未来,它每年将给上游产业基地的农民带来以亿计的收入,持续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胡季强告诉记者。按照目前市场价格,1吨银杏干叶的售价约为2.5万元,加工成提取物后,可以升值到4万元,制成药剂后,可以升值至20万元以上,如此,康恩贝利用现代工业体系和传统农业的完美融合,构建了一条从低效土地到高效产出,从低端农业向高端产业“蝶变”的“黄金链”。
2013年以来,康恩贝在云南中药种植产业已累计投入十多个亿,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累计直接现金支付给当地老百姓24,093万元,带动5500户农民,户均增收2.3万元,年解决农民就业近3000人……
“原来靠天吃饭的农民,家家户户盖起新房子、置办起家电甚至开起摩托车小车,这种成就和获得杆,是真正的快乐,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胡季强说,看到农民的这种变化,自己是由衷地感到高兴。2016年两会期间,他将康恩贝产业链扶贫的实践和经验进行分享后,甚至获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高度赞赏。
引领浙商 东西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浙商是全球最大商帮,在浙江省外的群体约有800万,在云南约有40万。作为在云南扶贫的浙商先行者,胡季强心里清楚,只有自己产业扶贫的道路走通了,才能够动员更多浙商企业、组织更多资源,帮扶云南尽快补齐发展“短板”。如今,在多方努力下,浙商总会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总额达338亿元的多个帮扶合作协议,准备通过农村淘宝、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帮助年轻人创造未来的服务产业,帮助云南实现精准扶贫。
对胡季强而言,简单“片”状的扶贫,不是难事。
难的是,如何真正帮助登记建档的贫困人口,帮助没有劳动技能的贫困农民实现长期脱贫?这也是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所关心的问题。
“解决农村脱贫问题,要多管齐下。既要‘授人以鱼’进行生活、医疗、教育等困难救助式脱贫,更要‘授人以渔’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融资入股、培训就业就地转化成为产业工人等各种方式来建立稳定持续收入来源。”胡季强总结说,产业链扶贫,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建立造血机制”。
他所提到的“造血机制”,在实践中可以具体归纳为三种路径:
一种路径,是“输血式扶贫”,对于因病致贫的,设立医疗教育基金进行专项补助;
一种路径,是“入股式扶贫”, 由康恩贝作为担保平台,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向当地信用联社贷款,作为股金入股希康子公司——希美康公司,交由企业统一对旅游环线、服务区域、旅游观光体验区等项目进行规划建设。对获得贷款的贫困农户,康恩贝负责按期偿还贷款,每年定期定额发放红利;
一种路径,是“整体扶贫”,在云南省曲靖沾益区的珠江源边,通过通过集体搬迁,构建国内最大的银杏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生态种养殖、特色工艺品加工等产业,预计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户均年增收4万元。
“目标到2017年,确保实现沾益县炎方乡3个村委会484户、145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到2018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胡季强说。
光做这些还不够,胡季强觉得,农民也需实现精神幸福,所以还要“授人以愉”,帮助炎方乡等基地乡村建立“小康乡约”,对农民进行道德教化,通过“小康乡约”使农民的精神得到满足,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的充实。
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至关重要。
在胡季强看来,产业链扶贫是一个很好的扶贫模式。“5年以后,我们会需要80到100万亩土地,影响到100万农民,如果许多与农业相关的企业,都来参与这个事情,对解决中国6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他说,无论儒家的“天下为公”理念、还是当下正热的王阳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理论,都是殊途同归的大同理想。